電話:0551-62672521
Q Q:455743647
郵箱:455743647@qq.com
網址:www.xhylaser.cn
安徽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發布日期:2016-11-21 10:35:43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黨的十八大將實現就業更加充分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明確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省第十次黨代會強調,帶領人民群眾創造幸福美好生活,是我們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是實現全省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路徑。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供更加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
9月21日,省人社廳與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正式開展戰略合作,推動“陽光就業”網上經辦系統、安徽公共招聘網入駐支付寶“城市服務”,給小微企業和勞動者帶來更多便利。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實現就業充分目標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緊密相連,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就業領域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對就業的傳導效應已逐步顯現;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會帶來就業彈性提高、智力型崗位激增。
“目前,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勞動者的訴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趨勢,對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以滿足群眾和企業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為目標,加強公共就業創業服務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統籌和對接,打造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 ”11月4日,省人社廳就業處處長呂泉告訴記者。
“十二五”期間,全省城鎮新增就業327.9萬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失業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業工作也有了新目標: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得到優化,就業形勢持續平穩,勞動者就業比較充分、更加體面;到“十三五”期末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不低于3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
新目標提出了新要求。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時期,我省要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營造有利于企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宏觀環境,協調建立有利于擴大就業、提高就業質量的財政、金融、產業、區域、投資等經濟政策體系;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就業質量高的行業、企業發展;加強對靈活就業、新的就業形態的支持等。
解決職業培訓痛點,全面提升勞動者職業素質
“2014年之前,我在一家幼兒園做保育員,一個月只能掙1000多元。后來我在蕪湖市的一家家政公司系統學習了家政、育嬰等職業技能,成為一名月嫂,收入翻了好幾番,生活得更體面,春節期間還被公司外派到新加坡工作呢。 ”10月11日,樅陽縣的左愛梅興奮地告訴記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而實現高質量的就業,不僅要求整個社會創造出更多的優質崗位、政府部門提供更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也有賴于勞動者自身職業技能的提升。
2015年,我省就業技能培訓工程、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項目共計培訓140余萬人,組織職業技能鑒定74.8萬人。省內技工院校在開展學制教育之外,積極面向城鄉勞動者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十二五”期間累計培訓73萬人,勞動者就業能力不斷提升。
有成績,也有仍待解決的痛點。當前,我省部分勞動者、企業、院校、培訓機構參與實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多方聯動的大培訓格局尚未建立。 “政府要加大對職業培訓尤其是特殊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的投入力度,強化監督、指導和懲戒;企業應加大與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針對發展實際開展定向或提升培訓;個人不能只依賴政府或企業,還應自主提升素質,以適應企業轉型發展的需要。”11月6日,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副處長李紅梅告訴記者。
為解決職業培訓痛點,“十三五”時期,我省人社部門將完善政府培訓補貼機制,建立直補企業、直補個人與以獎代補培訓機構相結合的組合獎補制度,建立補貼工種(項目)與補貼標準動態調整制度;研究取消定點機構認定事項,鼓勵、支持具備法定資質的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參與培訓,擴大優質培訓資源的覆蓋面。同時通過有序放開培訓市場,促進培訓機構優勝劣汰,不斷提高培訓質量,推動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完善就業援助制度,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實施“創業江淮”行動計劃和大學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 “因此,要大規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等,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和‘就業一人、培訓一人’的目標。 ”呂泉說。
拓展創業服務內涵,推動解決勞動者創業中的難題
2014年,王凱創立合肥夢啟嘉車汽車用品有限公司,開始經營汽車用品自營B2B平臺,為各地汽車服務門店提供采購服務。如今,該公司已在南京、合肥、臨沂等地建立運營中心,年銷售額上千萬元。
如果說就業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基礎,那么創業就是致富之道。創業能富裕民生、擴大就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一批有膽識、有能力的創業者。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全面落實創業政策,推動“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優化創業環境。 “十二五”期間,我省人社部門創建666個專業創業園(區);推行“整貸直發”創業擔保貸款模式,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27.8億元,成效顯著。
當前,如何進一步激發廣大江淮兒女的創業創新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就業、增收,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地都在積極探索。
“創業服務不僅僅是投資和孵化,廣義的服務領域涉及大量中小企業的深度經營服務。”10月13日,在“全國雙創活動周”合肥分會場上,合肥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張海說。
“當前,我們既要幫助個體創業者實現創業夢想,也要加強對初創企業發展中問題的研究,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公共政策服務支持,提升初創企業的存活率。對于貧困地區的創業項目、高新技術產業相關創業項目,應該提供更好的扶持政策。”11月6日,中科大管理學院教授翁清雄說。
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市場融資力量對初創企業服務力度不夠大,仍是不少創業者頭疼的問題。在汽車后市場行業中摸爬滾打好幾年的王凱,對于“融資難”有著深刻的體會:“剛創業的時候,我接觸過一些天使投資人,愿意投資汽車后市場行業的人很少,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很多投資人都是只看不投。 ”
對此,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我省將建立創業政策和服務部門銜接機制,推動解決勞動者創業融資難、稅負重、門檻高等問題。加大創業資金支持,擴大青年創業引導資金試點范圍和投資規模,整合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支持創立創業投資基金、創業貸款擔保基金。同時,完善創業后續保障體系,營造勇于創業、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