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551-62672521
Q Q:455743647
郵箱:455743647@qq.com
網址:www.xhylaser.cn
安徽省機電行業協會成立預備會蕪湖分會召開
發布日期:2015-01-22 15:11:41
安徽省機電行業協會成立預備會暨部分機電企業與院校人才對接會于2014年10月31日下午在蕪湖市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圓滿舉行。本次活動是由安徽省機電行業協會(籌)、江淮機電理事會、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主辦,中國機電產品交易網協辦,《江淮機電》雜志社承辦。省經信委原黨組成員、巡視員任兆祥,省教育廳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閆明圣、安徽省機電行業協會秘書長潘孝林,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院紀委書記吳紅、副院長徐春林等出席了本次會議,來自合肥海爾、埃夫特、奇瑞汽車、美的、格力電器、盛力科技等省內機電行業企業老總及人力資源部主管、部分院校領導等60多人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旨在發揮行業協會資源優勢,構建產學研用創新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助力我省機電產業發展。會上,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銅陵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分管就業工作的負責人分別介紹了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專業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中旭光電、西銳重工、力威數控、協力儀表、華能集團、銅都流體科技、合寧電工、格力電器等企業老總及人力資源代表分別介紹了企業需求。院校、企業代表還就人才培養、就業穩定性、專業設置適度超前性等進行了激烈的交流與討論。
會上,閆明圣副主任分析了全省大學生就業形勢情況,任兆祥主任作了總結講話。潘孝林秘書長介紹了協會籌備情況。并和與會人員共同探討了如何把協會打造成立足服務、辦事高效、行為規范,能夠最大限度凝聚行業力量的優秀行業組織;如何更好地加強全省機電企業與省內高校之間人才的有效對接。有利于發揮協會資源優勢,構建產學研創新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助力我省機電產業發展。
【院校代表發言】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副院長許曉菁: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2012年獨立辦學,科大訊飛投資合辦,在校生將近9000多人,現設信息工程系、計算機與軟件工程系、機械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和藝術設計系和基礎教學部共6個系(部)26個本科專業,是一所以工為主的院校。
轉型時期,學院將積極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辦學之路。2012年轉型之后學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三明治培養模式,四年本科實行2.5+1+0.5模式,前兩年基礎專業課教育,再加上實踐小訓練,之后一年是集中企業實習和畢業生季,包括論文答辯,最后一學期是根據學生實習經歷安排畢業生提升制的頂點課程和論文答辯。使學生適應社會需要,企業需要,縮小畢業生和企業需要之間差距。2、三學期制教學模式,一學年是兩個學期,學院安排了3個學期。3、分配分流個性化培養。重視就業市場開拓、與企業討論交流。學院畢業生就業70%在省內,省內就業市場至關重要。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紀委書記吳紅: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培養機電類高素質基礎技能人才為主的全日制公辦高等院校,全國最早舉辦職業教育學校之一,現開設機械、電器、信息、數控、汽車等10個教學系部,39個專業,80%的專業服務于現代機械行業。學院教職工532人,目前在校學生9807人。培養了6萬余名高素質專業人才,據統計每年約70%畢業生在本省就業。
學院堅持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機制:
1、政行企校共建新體制:在省內高等院校中率先建立校企合作理事會,以此為依托,充分發揮政府行業企業參與議事、協調關系、募集資金,監督作用。對企業員工培訓,提升學習教育,給學生提供崗位。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校企合作助推學生成長平臺,率先企業招生就開始定單,政校企共建機電科技園,與蕪湖市弋江政府,建立弋江機電科技園,面向蕪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企業開展科技研發,創新創業,公共職業培訓、產品測試、智能鑒定等。
2、堅持工學結合,培養高素質智能型人才,堅持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對接。推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形成廠中校,校中廠。發揮職業技能競賽,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3、加強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實現校企合作發展。積極開展區域企業技能人才培訓,培訓人數一年達到23000人次,首次在安徽省首先開展了人社系統維修電工、裝備鉗工、高級技師建立。積極推進校內產學研基地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方面取得可喜成績。
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實訓中心主任徐孟林:
2000年與華東理工學院合并成立了安徽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2008年獨立出來成立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2010年與馬鞍山技師學院進行整合,一個特色,屬于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整合后硬件實力大大提升。辦學與人才培養方面一個是全日制高職高專,一個是社會培訓方面。學院探索出“工學交替模式”、“工學一體模式”、“模擬教學模式”和“虛擬工作過程”等實踐教學模式。形成了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最后,希望機電行業發展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企業提供建議參考;行業協會對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提供支持平臺,使師資水平進一步提高。
銅陵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代表胡長升: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是2000年6月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公辦專科院校,2012年搬到新校區,在校生由原來的6000人擴展到9000人,2013年突破一萬人,招生大幅度提高,2014年畢業生3600余人。最后希望各位通過網站深入了解學校,希望企業把先進機械技術和方案提供給我們,和我們一起交流探討;希望院校之間加強交流,培養學生做人做事,學生畢業出來后有自我創業的精神,愿意從事機電這個行業。
【企業代表發言】
蕪湖東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企業到蕪湖來只有短短的三年,我們到現在主要生產第六代顯像管和平板顯示玻璃基板研發與制造,1-4號線現在全面鋪開,尤其是4號線合格率,目前在行業內名列前茅。5-8號線機電安裝工作已經完成90%,到十一月份底5號線具備研投。
公司到蕪湖后招聘了很多大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大學生到企業后,從為人處世,坐姿儀表,談吐舉止,文字表達都存在問題。公司里有幾百種設備,全部要進行招標,需要編寫招標文件,這些文件里面有很高端的理化設備、檢測設備、生產線設備及生產線附屬設備,強大的能源供應設備,目前我們沒有用招標公司,全部靠新招聘的大學生和一部分已經工作有經驗的人才寫出。這些人語言表達能力極差,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不會。因此我建議各院校和企業人事部門多接觸,各院校走訪時和企業技術部門多交流,才會發現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的問題,專業設置上的缺陷。
第二,機電行業企業多注重于制造、設計,實際上我們培養一個大學生除了從事制造業以為,還會從事其他行業,比如安裝行業。這幾年我們在蕪湖進行生產線建設過程中,面臨一個難題--招不到人。我國機電安裝行業人員嚴重老化,新人不愿干。另一方面企業在生產、擴建或進行改造中,往往反復用到土建、給排水、暖通、電氣等行業的人士,而一個人既懂生產工藝,又懂土建,給排水、暖通、電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希望學校培養的工程師,不要老是偏重于制造、產品設計,建議機械專業的人向暖通、給排水上靠,往生產線工藝上靠,自動化方面讓學生生產定位,讓學生進廠房。
第三,各個學校培養學生的時候,應該給學生灌輸一種工作的任性,比如你作為一個工程師,你不光要有專業素養,還要學會和社會各個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要有個人的魅力個人的氣質。我希望學院培養學生的時候要有些有些灌輸有些教導。
最后我建議企業,不一定非要在相同的行業、相關的企業里面去尋求支持或交流,企業應與用戶多交流。目前我們迫切希望多用些安徽省內或蕪湖的設備和大學生,設備我們已經使用了省內企業提供的25部鍋爐,現在正在和埃夫特機器人接洽中。蕪湖各院校到我們那去的大學生進步飛速,新生去開始寫招標文件,然后設備到場組織安裝。經過一個月的培訓進入試用期,三個月到六個月后就是班長或系長。
安徽西銳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代表
西銳重工在安慶做等離子切割、激光切割行業的,我們需要的人才是計算機、機械自動化、機械專業、電子專業、電氣專業等等,另外我們做激光等離子焊接切割機以外,還做3D打印機。我們在合肥成立的西銳三維,3D打印機在國內投資最高、技術最高,現在有將近100個工程師。在2014年11月4-8日上海舉辦的工博會上,我們展示了全新的3D打印機,受到了工信部領導的肯定。3D打印在上海和各大高校建立一個創新創業大賽,幫助學生創業、創業設計。我們盼望和安徽院校互動,幫助學生進行創業、創業設計,幫助學校進行專業設置。
中國機械工業第五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倪申舉
公司設在合肥,是國營安裝企業,集鑄造機械安裝一體,已有60多年的歷史,目前機械員工有500人,技術員工280多人。我們的需求是工程技術人員、機電工程人員和外圍人才,我們每年計劃招生本科50人,技術人員50人。
在海外市場,我們曾經加入泰國印尼緬甸埃及俄羅斯韓國馬來西亞德國等國家的工程。最近三年,我們在泰國印尼緬甸設立了三個分公司,施工人員達到1200人左右,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我們急切需要技工人才。第一,因為我們有直屬企業,集團有個技校,但是每年技工招生比較困難。第二,招到的人不適應本地化的就業需要,比如新疆甘肅成都這些比較偏遠的地方,很多人不愿意去,有些人確實是身體不適應。所以我曾經也說過,盡量找些安徽本地的技術人員。
由于我們企業的性質是走南闖北,常年施工在外,員工流失比較嚴重,所以需要我們的員工必須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方面希望接下來能和院校進一步溝通交流。
安徽力威數控機床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有兵
選擇合適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很多企業到學校招生,一招一大把,招五十人結果留下來就三五人,不僅浪費人力、物力,還耽誤時間,形成了巨大的浪費。我希望企業擴大交流平臺,讓學生選擇更多的企業,企業選擇更多的人才,選擇最合適的人放到最合適的崗位。院校企業間一定要多交流,理性選擇非常關鍵。
合肥協力儀表控制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仲明
我們公司成立于1996年1月,以前做工程機械,這兩年戰略轉型重點發展控制器,大家都知道,搞儀表的,所以原來的協力儀表,現在我們搞控制器,主要是測速控制器,另一個發展方向是新能源車電源控制器、整車控制器等。
下面我說兩點以供大家探討:第一,因為新能源車得到國家的支持,今年銷量成倍增長,但是技術很低,新能源電動車迫切需要解決如何充電的問題。目前行業內普遍做法是換電池,這就帶來問題,加油是按計量算錢的,換電池電量怎么計算,我們目前就在做電池電源管理系統這個小項目。第二,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新能源車政策支持,這里面也存在問題,比如最典型的農機補助,由于農機涉及工作能力、操作等,個別政府存在瞎報瞞報,如果這些都通過儀表等整個信息系統來體現,然后通過系統的具體數據進行補助,我想這樣更加科學。
所以我在想,哪怕是小的項目,只要有前景,大家都應該踏踏實實地去做好。我們學院特別是工程學院,搞工程教育就必須給工程服務,用實際實踐來為工程目標服務,不能光講理論,要讓學生了解工程知道整個工程流程,比如研發產品,他知道整個過程,就知道在研發過程中哪些是必須驗證的,哪些是潛在的故障分析。另一方面學校必須了解最新的標準特別是國際標準,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國內才開始實施的標準。
安慶環新集團有限公司代表
我們在安慶有六家公司,最近在西安與安徽三星成立了一家公司,做汽車動力電池,為將來汽車智能電化做準備。
人才對接會,我有兩點感受:第一,我們在做新項目的時候,由于新項目主要是三星投資,主要技術是三星提供,我們在國內非常難找主要從事電池研發、原材料研發這樣的人才。因此我希望高校在這些新的專業新的領域能提前考慮,畢竟電池和原材料領域是最近幾年新的發展方向。
第二,我們在安慶主要做汽車發動機零部件加工,現在遇到一個瓶頸,人力比較緊張,雖然我們也向國外智能化模式去發展,不光是機器人還是焊架結構,我們在進一步完善中,但是我們依然碰到一個很大的顧慮,機器人也好,焊架自動線也好,對我們的維護保養人員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只要自動線有個環節出問題了,如果員工不能及時排除故障的話,整條生產線就會停下來,不像手動模式,有故障我們可以繞過這個環節。下一步我們帝伯格茨缸套公司將從日本進口生產線,目前我們有一條,這條生產線從熔煉到毛坯制品出來,員工只有四人,每天產量能達到兩萬多只,還不排除生產線出現的故障,現在這條生產線開拓率基本達到70%,但是這個開拓率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生產的需求,所以我們對特殊技術人才很需要。
綜上所述,第一希望院校專業設置的時候能提前考慮,第二自動化維護保養這塊,希望院校培養有組織性、高水平的人才。
安徽銅都流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管部石部長
安徽銅都流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安徽銅都閥門股份有限公司,是從1993年成立的,從成立之初的五十萬元投資發展到現在五千七百萬元,擁有資產4.3億元,是一家上市公司,現在正在上市,目前主要生產中低壓給排水方面的閥門,是中石化的核心供應商,現有員工600多人。
第二,需求。我們公司每年需求人員為一線操作工、技術設計人員,技術人員涉及專業主要是機械設計機械制造、磨具設計和數控,一線員工主要是車、油、刀,銑,需求量大概在100人以內。
第三,管理存在的問題。我們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學生就業問題,一是大學生不愿意吃苦,不愿意服從制度管理,自我意識比較矛盾,跳槽現象比較嚴重。二是企業管理方面可能存在問題,需要調整。三是我們傳統的機械加工行業,可能有些設備如數控設備還比較少,傳統的設備比較多,他們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干粗糙的、簡單的、臟的、累的活,制度管理上也不能駕馭,所以這幾個方面造成企業員工流動性比較大。
作為企業來講,這些可能作為自己調整的方向,比如管理制度層面要進行人性化管理,對于設備要提高技術含量。作為院校,第一無論是職業技術院校還是綜合院校,希望院校針對企業人才需求,做些調研,尤其是企業用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加以調閱以便進行及時調整教學。第二現在新的產業、新的專業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的發展,逐漸走到層面上來了,我們院校能不能針對這些新的需求設置對口的專業,培養這樣的人才。第三,除了專業技能培養,院校要加強對學生人品教育,最好的方式我認為莫過于傳統方式。
合肥合寧電工設備有限公司代表
我們企業在合肥主要從事機電一體化,主要從事五十萬伏以上超高壓的重大裝備的設備制造,以及國家輸油輸汽的采油的復合管道的重大裝備制造,而且我們在整個行業屬于領先地位,其中電工裝備綜合能力在我國排行第二,復合管道裝備在我國排行第一。我們現在整個設備智能化程度非常好,如我們給我國最大的制造海纜裝備的上市公司南通中建,做了一臺目前我國最大一臺生產超高壓海底電纜裝備,設備長122米,高48米,這臺設備非常先進。
當前我們面臨一個問題,缺少終端的能到現場安裝調試的人員。目前我們主要從合肥地區高校招聘,一是從工大科大這樣的高校招聘中高班人才,從事新產品的設計開發,這些人才需求量很少,二是從職業技術學院招聘,主要從事涉及安裝調試維護和管理人員。這些人才是我們目前招聘的主要對象。如前面企業所反映的一樣,公司招幾百人結果剩下來的就幾十人。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有時候也從企業自身找原因,比如我們待遇差、工作環境不好。其實我們企業對大學生特別好,我感覺這些大學生眼高手低,雖然他們的簡歷上證書很多,但實際工作能力很差,遇到實際問題不會做,沒有真本事,能做事的。我在此給院校提點建議,院校在培養人才的時候不能光考慮畢業生就業率,一定要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目前我們對大學生管理非常嚴格,不準留長發不準吸煙等,但我們對大學生提供的條件非常優越,只要是學習,員工晚上都可以使用辦公室電腦。五險一金等都給弄好。只要在公司連續干滿五年一次性獎勵十萬,而且職務基本上到了中層。但是這些學生眼高手低,臟亂差都不愿意干,所以我覺得學校素質教育非常重要。
格力電器蕪湖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科長陳
我們蕪湖格力是個很年輕的公司,2011年3月29日正式注冊成立,2012年1月16日正式投產。到2013年年底,兩年的生產時間,蕪湖格力達到蕪湖市工業50強第六名,公司發展速度特別快。目前公司產品主要是空調和熱水器,出口為主。
人員需求這塊,因為我們企業整體相對發展速度非常快,我們規劃人員3萬人,目前員工總量在4800人,整個規模及后續人員需求非常大。我們每年員工需求是本科需求在50-100人,大中專院校需求在300-500人,這部分人才將充實到技術骨干和基層管理這塊。
對于學生和企業教育方面,下面我重點談談我們企業能做些什么。第一,目前教育體系包括學校教育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我想我們企業如何做好內部培養機制,包括人才培養機制,我們怎么把我們的員工培養好。就像眾多企業代表說的,學生進入企業后肯定做不了什么,所以說我們企業更需要去如何培養。我們格力內部成立了內部學院,對于本科生,招進來后,有一年的點對點的類似老師傅帶徒弟機制的培養,一兩年以后就成為企業的骨干。對于大中專院校學生,學院內部設置了很多技術類通道和管理通道、儲備端這樣的崗位,我們定量式培養,避免減少崗位需求的認證資格能力,同時還能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如果高校根據企業不同需求設立不同的專業,不可能百分百的就業。第二,企業從學校招聘確實存在人員流動問題。人員流動在一定范圍內,我認為對企業來說還是有利的。對于招過來的學生,我們提供了優厚的待遇如內外部的培養機制,住宿、放假制度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合肥海爾代表
合肥海爾工廠是整個中國區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2013年年產總值300多億元,這么大的生產量依托的是整個員工的努力,目前合肥正式員工有7000多人,所以每年招生計劃很多。我們招生計劃依托的是校園招聘,所有的管理人員和基層崗位都是從各大院校招聘的。校園招聘這塊,大中專院校每年招聘數在500人左右,占總人數的80%以上;本科院校招聘,每年本科生招聘數占20-30%,今年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幾。可能會有高校、企業會問為什么招這么多,這是因為我們公司的政策導向,我們要將有些基層管理人員、技術骨干替換掉,一方面是現有的人員趨于老年化,二是他們的知識、眼界達不到公司現在的發展需要。三是我們也遇到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我們招500真正留下來的可能只有50人,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會招這么多人。
在管理這塊,我們也逐漸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我們特別關注他們的生活、工作等需求,因為你不了解他們的需求、心理想法,你就留不住他們。所以我們希望各大院校能大力支持我們,讓我們到學校組建專場招聘,讓應屆畢業生了解企業,我們也會改變改善在學生中企業的形象。我們也努力爭取和各大院校合建定量班,和學校一起建設實驗室,和學校師生一起研發新產品。互聯網時代,我們海爾下一步將努力通過互聯網與用戶零接觸。
【領導發言】
安徽省教育廳指導中心副主任閆明圣:
下面我給大家匯報下安徽省大學生就業形勢。2014年,我省高校畢業生數量是31.5萬人,根據系統統計,2015年我省高校畢業生數量為31.03萬人,這些數字可能有調整,不過近幾年乃至到2017年基本上維持在30萬這個水平線上,上下幅度不大。機電類畢業生占我省畢業生20%以上,量是最多的,每年也是最多的。現在我省117所高校,涉及機電類高校最快達27所。從我省畢業生最近幾年就業形勢相對全國整體水平來說,我省一般在80%,從系統登記情況來看,2014年畢業生就業率達80.9%,從全國系統暗訪調查結果來看,2014年畢業生就業率達81%,數據可能有差距,這是因為我們統計的口徑和社會上理解的真正就業是不一樣的,我們把升學的入伍的把參加基層項目的都考慮進去了。所以我省大學生就業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目前我省機電類畢業生就業形勢比較好,這是因為我省機電類畢業生尤其是專科類畢業生量比較大,就業層次比較低,就業的期望值相對比較低。
會上企業反映的大學生不能適應工作、不能到崗使用這些共性問題,我們也發現了,這些靠學校短期解決比較困難,所以我希望企業要多向學校宣傳自身的企業文化企業規律,高校企業間要多交流溝通,共同促進社會發展。
安徽省經信委原黨組織成員、巡視員任兆祥:
今天企業院校反映的情況有點相悖,院校希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希望學生有個更好的就業崗位,然后使學校在社會上有個更高的知名度。而企業渴望得到一流人才、實用人才、能為企業發展做貢獻的人才,這些很難,尤其是復合人才更加難得。這兩者之間往往是培養出來的人才遠遠不能適應我們實際應用需要的人才,兩個問題,雖然相悖,但大家說的都對,這中間有種規律性。比如會上企業所說的高校專業設置要超前,如果我們的產業發展沒到那一步,社會進步沒到那一步,那么這個人才也是無用人才,所以現在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大部分是面對傳統產業的,新興產業方面的人才很少。比如有人所說的,從建設到生產所需要的終端人才,我覺得企業現有的人才怎么把他用好,怎么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讓他們在企業能夠有所作為,這是企業提高效率尤其是人才效益最好的一種途徑。另外,有人說企業找不到人,招到留不住人才,我覺得企業需要改變改善機制,充分利用機制進一步將員工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院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可能也需要改善,如果全國都瞄準先進產業了,院校專業設置可能就真的需要改變了。最后人才培養這塊,企業也好,院校也好,我希望大家應該認真總結,多交流多溝通,為安徽機電行業發展、為安徽經濟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