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551-62672521
Q Q:455743647
郵箱:455743647@qq.com
網址:www.xhylaser.cn
安徽省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7年)
發布日期:2018-07-18 09:46:12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7年)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安徽省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7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7月5日
安徽省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7年)
機器人既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裝備,也是改善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點。無論是在制造環境下應用的工業機器人,還是在非制造環境下應用的服務機器人,其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對于打造安徽制造新優勢,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省建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貫徹落實好《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的總體部署,推進我省機器人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與趨勢
目前,全球機器人產業處于規模擴張的窗口期和搶占主導權的機遇期。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2017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2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工業機器人銷售額達到147億美元、增長11.4%,進入平穩成長期。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正處于爆發期。據IFR統計,2016年中國機器人銷售額首次突破50億美元,2017年達到62.8億美元,2013—2017年年均增長率為29%。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13.1萬臺,占全球的1/3,已連續多年創歷史新高。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大致形成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東北、中部和西部六大產業集聚區。從發展基礎、技術實力、市場空間、產業鏈、產業集聚程度等方面看,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處于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第一梯隊,東北和中部地區處于第二梯隊,西部地區處于第三梯隊。其中,安徽省總體處于第二梯隊的前列,蕪湖市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處于全國前列。
2017年,我省工業機器人產業(全產業鏈)主營業務收入達200億元,工業機器人產量達8000余臺,比上年增長1.4倍;服務機器人已形成教育、醫療、公共服務、公共安全、餐飲、娛樂機器人等較為全面的產品體系。我省初步打造了蕪湖、馬鞍山、合肥等機器人產業集聚區(以下簡稱“蕪馬合”),已形成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系統集成、示范應用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現有機器人生產、集成和零部件企業150余家,機器人研究院6家。一是研發體系基本建立。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等一批從事機器人研發的高校;擁有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中科院智能研究所、中科大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合工大智能院、蕪湖哈特機器人產業研究院等專業機器人研發機構;擁有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9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擁有賽寶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安普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檢驗檢測試驗機構,為我省機器人技術研究和產業創新提供重要支撐。二是機器人本體具備較強實力。工業機器人擁有埃夫特智能裝備、欣奕華智能機器、蕪湖瑞思機器人、行健機器人、中安重工、陀曼精機、蕪湖金三氏、安徽歡顏機器人、方宏自動化、海思達、華創智能、遠榮機器人、泰禾光電、雄鷹自動化、井松自動化、配天機器人等企業。服務機器人擁有科大訊飛、酷哇、滬寧智能、驚天智能、三聯機器人、安徽國購機器人、合肥賽為智能、科微智能、歐凱羅博特、中科華澄、云翼航空等。三是關鍵零部件取得突破。奧一精機、蕪湖翡葉動力、蕪湖固高生產的RV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已應用于機器人,聚隆機器人、大洋機電、馬鞍山三竹智能、同智機電等企業正在研制伺服電機、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四是系統集成具備一定規模。埃夫特已在汽車焊裝線、噴涂線、打磨線等上大量集成應用機器人,巨一自動化已在各類生產線上集成應用機器人近5000臺,欣奕華、凱盛工程、行健智能機器人、瑞祥工業、合鍛智能等企業也在相關行業大量集成應用機器人。五是示范應用取得積極進展。江淮汽車、奇瑞汽車、安徽合力、華菱星馬、合肥美菱、康佳電子、合肥京東方、鴻路鋼構、全柴集團等成為全省應用機器人的示范企業,現已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12000余臺。“蕪馬合”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已成為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為新時期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和新活力。
雖然近年來我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形勢喜人,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產業基礎仍然薄弱。除了埃夫特、巨一自動化、欣奕華等少數骨干企業外,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初創型企業。二是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發展不均衡。工業機器人產業處于快速成長階段,而服務機器人產業則處于起步階段。三是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優化。機器人產業發展主要集中于產業鏈的中后端,以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為主,存在“后重前輕”問題。四是應用推廣難度較大。省產機器人的無障礙工作時間、重復定位精度等關鍵指標與進口機器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加上品牌認可度低,很難獲得大企業訂單。五是產業發展尚未形成合力。盡管我省機器人產業主要集中在“蕪馬合”機器人產業集聚區,但三市產業園區的專業化分工不夠明確,且有不少企業散落在其他地區,缺乏相應的協調和合作機制。
當前,美、歐、日、韓等發達工業國家和地區紛紛將機器人產業作為戰略焦點并積極布局,以此作為保持或重獲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舉措。機器人產業正呈現出以下三大發展趨勢:一是技術融合促進機器人創新發展。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進,尤其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基礎和前沿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機器人產業成為一個擴張無邊界的領域。二是機器人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全球機器人產業正由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轉向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并重發展,細分領域的巨大需求也導致全球市場尤其是服務機器人市場從平穩發展轉向高速發展。三是由產品競爭加快轉向平臺競爭。隨著“機器人+大數據+互聯網”成為全球發展趨勢,機器人企業開始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在強化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的基礎上,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從生產機器人轉向標準構建、數據支持、技術分享和服務延伸,由產品競爭加快向平臺競爭轉變。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堅持“市場主導、應用優先,創新驅動、質量為先,整機牽引、關鍵突破,融合發展、超前布局”原則,以擴大總量、提質增效為主線,聚焦“兩突破”“兩加強”,即整機技術水平和關鍵零部件實現突破,系統集成和示范應用得到加強,依托“蕪馬合”機器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提升產業層次,努力將我省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機器人全產業鏈發展的高地。
(二)發展目標。
1.第一階段(2018—2022年):夯實基礎,完善產業體系。
到2022年,我省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產品性能和質量達到國際同類水平,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發展成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重要增長極,建設成為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機器人研發制造基地。
——形成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到2022年,我省機器人產業(全產業鏈)主營業務收入突破700億元大關,我省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2.5萬臺,服務機器人在醫療康復、家庭娛樂服務、巡檢安防等重點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打造8家左右行業“領跑者”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億元以上),培育15家左右單項冠軍企業(零部件企業國內市場國產品牌占有率10%以上、細分領域機器人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30%以上)。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工業機器人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MTBF)超過8.5萬小時;醫療護理、家庭服務、救災救援等重點領域的服務機器人技術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核心關鍵零部件研制取得突破。機器人用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制攻關取得重大進展,關鍵零部件本地化采購率提高30個百分點。
——本地化集成應用成效顯著。培育國家級工業機器人示范應用企業10個、省級工業機器人示范應用企業100個;在汽車、家電、輕工、紡織等重點行業,化工、民爆等特殊行業以及醫藥、電子、食品等生產環境潔凈度要求高的行業,每年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4000臺以上。
2.第二階段(2023—2027年):拓展延伸,提升核心競爭力。
到2027年,我省機器人產業(全產業鏈)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800億元,智能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汽車、家電、電子等領域形成機器人應用國際標準和規范,打造15家左右行業“領跑者”企業,培育30家左右單項冠軍企業,建成世界一流的機器人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三、發展路徑
(一)“機器人+制造”融合發展。
組織實施“機器換人”智能化改造項目,推動重點領域智能轉型,有效拓展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支持龍頭企業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育專業化的系統集成商。以龍頭企業為載體,搭建工業機器人應用推廣平臺,吸引更多生產廠商與終端客戶入駐平臺,為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提供一站式服務。
(二)“基地+基金”集群發展。
發揮“蕪馬合”全國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試點的基礎優勢,大力引導企業向基地集聚;按照“1個基地、配套1支基金”的模式,支持蕪湖、馬鞍山、合肥3個產業基地配套各自的產業基金;積極培育一批機器人創業創新基地和眾創空間等,形成“大而優”“小而專”的產業集群。
(三)“龍頭+配套”協同發展。
通過兼并重組、交叉持股、投融資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入各類社會資本,著力打造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堅持抓大扶小并重,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行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全國“單項冠軍”“配套專家”。以機器人領軍企業為龍頭,以“專精特新”企業為主體,加強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帶動機器人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四)“存量+增量”轉型發展。
加速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積極實現由要素投入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不斷調整現有存量,增加有效投入,推動省內機器人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堅持引資引技引智并重,積極開展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借力”招商,著力引進一批有利于補齊機器人產業鏈缺口的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不斷擴大優質增量。
(五)“應用+創新”持續發展。
實施一批帶動性強、關聯度高的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研制及示范應用項目、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項目,加強我省機器人產品、核心零部件產品的推廣應用,打通技術開發、產品制造、示范應用的產業化通道,以應用推廣帶動研發創新。
四、發展重點
(一)主要產品發展重點。
1.工業機器人發展重點。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加強整機、零部件與系統集成的協同發展,加快“建鏈”“補鏈”和“強鏈”,促進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
(1)工業機器人整機。重點加快弧焊機器人、噴涂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全自主編程智能工業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重載AGV等的本體開發及批量生產。
專欄1 工業機器人整機發展重點
——弧焊機器人。依托埃夫特、行健、歡顏、方宏自動化、蕪湖鮑斯科、安徽普倫、啟迪博清等企業,開發結構模塊化、集成化技術,以及控制系統標準化、開放化技術,重點加強高壓接觸感知、焊縫坡口寬度電弧跟蹤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使機器人系統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和維護性,提升機器人的可靠性、靈活度、精準度和安全性,以滿足汽車等行業發展的需求。
——噴涂機器人。依托埃夫特、松科、CMA和遠榮等企業,重點突破噴涂工件CAD造型的獲取、噴涂路徑規劃、噴涂機器人的位姿精度控制與標定等技術。
——真空(潔凈)機器人。依托欣奕華、蕪湖東旭裝備、安徽京儀、蕪湖金三氏、蕪湖起巖等企業,重點開發真空機器人新構型設計、大間隙真空直驅電機、真空環境下的多軸精密軸系、碰撞保護等關鍵技術,以滿足顯示屏、芯片等電子行業的需求。
——全自主編程智能工業機器人。依托埃夫特等企業,突破離線編程、仿真等關鍵技術,重點研制分揀、打磨、裝配等作業領域的工業機器人,以滿足生產線流程再造、物料傳送優化的需求。
——人機協作機器人。依托我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埃夫特等企業,聯合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突破整機輕量化、安全控制、運動控制等關鍵技術,使視覺識別、檢測模塊等功能顯著增強,可在人機共存環境中完成復雜任務。
——重載AGV。依托井松自動化、埃夫特、蕪湖哈特等,開發先進AGV控制、智能定位、智能路徑規劃、驅動等技術,提升光學或磁導航精度,開發全輪驅動重載移動機器人,拓寬應用領域,滿足制造業智能物流的需求。
(2)工業機器人零部件。
重點研制開發精密減速器、高精度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高速高性能機器人控制器、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關鍵零部件,滿足省內及國內工業機器人快速發展的需求。
專欄2 工業機器人零部件發展重點
——減速器。依托奧一精機、哈工大機器人等企業,研究開發RV減速器制造工藝技術,提高RV減速器的壽命、可靠性,降低噪音,逐步提升產品產量,拓寬產品種類;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諧波減速器制造企業,開發機器人用諧波減速器,完善減速器產業鏈。
——伺服電機。依托翡葉動力、大洋電機等企業,研究開發高精度伺服驅動控制技術,突破高精度伺服電機結構設計、制造工藝技術,聯合國內先進電機材料、高精度編碼器研制企業,開發高精度、高功率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
——控制器。依托蕪湖固高、蕪湖瑞博斯、泰禾光電等企業,研發具有高實時性、多處理器并行工作的控制器硬件系統,向基于PC機的開放型控制器方向發展,實現模塊化、標準化、網絡化,提高系統的可靠性、響應速度、易操作性和可維修性。針對不同行業的應用需求,設計基于高性能、低成本總線技術的控制和驅動模式,加強先進控制方法和策略在工業機器人中的應用,增強系統高速、重載、高追蹤精度等動態性能,提高系統開放性。
——傳感器。依托蕪湖哈特、安徽感航等企業,并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的機器人用傳感器研制企業,推動MEMS工藝和新型智能傳感器發展,加快研制力矩傳感器、位置傳感器、視覺傳感器等產品。
——末端執行器。重點發展抓取與操作功能的多指靈巧手和具有快換功能的夾持器等末端執行器。
(3)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重點加強省產工業機器人在機械、汽車、家電、電子、食品等行業的規模化集成應用,以集成應用促進穩步發展,以穩步發展提升質量效益。
專欄3 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發展重點
聚焦我省機械、汽車、家電、電子、食品、冶金、化工等主要行業發展需求,依托埃夫特、巨一自動化、埃華路、希美埃、東旭裝備、瑞祥工業、行健、中安重工、蕪湖瑞思、華創智能、泰禾光電、方宏自動化、遠榮機器人等企業,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模式,以省產機器人推廣應用為主要任務,研究汽車、冶金、新能源電池、機床、電子、家電、交通運輸等領域制造工藝與機器人的深度融合技術,以及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視覺傳感器、分散式控制系統(DCS)、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數據采集系統(SCADA)、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統等工業企業傳感、控制系統等自動化技術,為各行業用戶提供成套解決方案與裝備集成,推動我省制造業智能轉型升級。根據我省工業發展特點,在機械、汽車、家電、電子、食品、冶金、化工、物流等行業,每個行業重點培育1-2家系統集成商。
2.服務機器人發展重點。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既要針對消防、救援、醫療等特殊用途需求研制特種服務機器人,又要面向消費升級需求加快批量生產消費服務機器人。
(1)特種服務機器人。重點研制消防救援、醫療康復、無人船、無人機等特種服務機器人。
專欄4 特種服務機器人發展重點
——消防救援機器人。一是譜系化,依托滬寧智能、驚天智能裝備等企業,推動消防滅火機器人、防爆消防偵察機器人、搶險工程機器人等向多品種、多系列發展,并具有強大防御能力,可在高溫、高壓、有毒等復雜環境中作業;由單一履帶式機器人向履帶式、輪式、腿(足)式多類型機器人發展,以適應不同消防作業環境的需求;形成消防機器人全產業鏈,打造全球消防機器人知名品牌。二是智能化,提升消防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增強環境感知與數據傳輸、自動導航等能力,如可在GPS導航下向指定地點移動等。
——醫療機器人。一是依托三聯機器人、安普機器人研究院、圣美孚、小護醫療等,面向醫院病人、家庭老人醫療護理的需求,開發各類形式的醫療護理床、護理座椅等護理機器人,提高人工語音識別等智能感知識別能力,增強自主移動、自動避撞、用戶交流等功能,提供多樣性的護理服務。二是推動服務機器人研制企業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等國內外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引進英國Rex Bionics PLC、美國Ekso Bionics等國外先進企業,研制開發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等,為患者提供助力、保護、身體支撐等功能,同時融合傳感、控制、信息獲取、移動計算等機器人技術,使得機器人能在操作者的無意識控制下具備助力行走等功能。
——無人船。依托科微智能等企業,研制開發環境監測、水面巡航、應急救援、影視攝制等專用無人船,提升產品可靠性、智能化水平與續航能力,為港口工程、生態評估、岸線保護等領域提供智能、高效的服務。同時,結合長江航道特點與港口發展趨勢,聯合國內外大型船舶制造企業、國內外相關科研院所,引進國內外無人船先進技術與企業,積極開發內河用無人貨船。
——民用無人機。依托賽為智能、云翼等企業,聚焦工業、農業、公共服務、物流等細分市場需求,強化環境感覺、信號傳輸、單機智能飛行、多機智能協同、任務自主智能等技術,研制開發農業植保無人機、巡查巡視無人機、物流運輸無人機等。
——其他公共服務機器人。依托科大訊飛、星途、酷哇、小船、圣美孚等企業,強化對語音識別、面部識別技術的開發與集成應用,深度融合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增強導購機器人的良好用戶體驗性能。
(2)消費服務機器人。加快批量生產家庭作業機器人、娛樂休閑機器人等各種消費服務機器人。
專欄5 消費服務機器人發展重點
充分利用科大訊飛、酷哇、星途、圣美孚等企業的技術優勢,鼓勵國內外消費服務機器人企業到安徽落戶,積極發展家庭作業機器人(包括吸塵機器人、除草機器人、窗戶清洗機器人等)、娛樂休閑機器人(包括玩具機器人、教育與訓練機器人、娛樂用途機器人等)等。
(二)關鍵技術發展重點。
1.關鍵零部件技術發展重點。從優化設計、材料優選、加工工藝、裝配技術、專用制造裝備、產業化能力等方面入手,重點突破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工業機器人五大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解決關鍵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差,使用壽命短等問題,加快提高工業機器人質量穩定性和批量生產能力。
專欄6 關鍵零部件技術發展重點
——減速器技術。促進奧一精機、聚隆等減速器研制企業與哈特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安普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開展產學研合作,重點研發減速器優化設計技術、加工工藝優化技術、高速潤滑技術、高精度裝配技術、高強度耐磨材料技術、可靠性及壽命檢測技術等,發展滿足機器人產業發展要求的高效率、低重量、長期免維護的系列化減速器。
——伺服電機技術。推動相關企業加強與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突破高磁性材料優化、一體化優化設計、加工裝配工藝優化、高精度編碼器等技術,提升伺服電機小型化、高精度、低能耗、高可靠性等水平,大力發展機器人用高力矩直驅電機、盤式中空電機等專用電機。
——控制器技術。重點研發高性能關節伺服、振動抑制、慣量動態補償、多關節高精度運動解算及規劃等技術,提高機器人控制器可擴展性、可移植性和可靠性。通過人機交互方式建立模擬仿真環境,研究開發工業機器人自動/離線編程技術,增強人機交互和二次開發能力。
——傳感器技術。強化前沿技術戰略布局,加快研究力矩、光學等傳感器設計、制造、封測和集成技術,提高傳感器精度、可靠性和穩定性。
——末端執行器技術。引進國內外知名的機器人用末端執行器研制企業,重點開發抓取與操作功能的多指靈巧手和具有快換功能的夾持技術。
2.共性關鍵技術發展重點。針對制造業智能轉型升級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與智慧生活、現代服務和特殊作業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并跟蹤研究新一代機器人技術發展方向,重點突破制約我國機器人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
專欄7 機器人共性關鍵技術
——工業機器人共性關鍵技術。充分發揮埃夫特、欣奕華、東旭裝備等企業的研發優勢,同時促進企業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工業大學、中科院智能研究所、哈特機器人產業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發合作,重點突破高性能工業機器人工業設計、運動控制、精確參數辨識補償、協同作業與調度、示教/編程等關鍵技術。
——服務機器人共性關鍵技術。依托科大訊飛、酷哇、星途、圣美孚、歐凱羅博特、賽為智能、小船科技等企業及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發優勢,開發語音識別與合成技術、語義解析及交互技術、導航及定位技術、運動技術、控制技術、多傳感技術、通信技術等服務機器人共性關鍵技術,重點突破人機協同與安全、產品創意與性能優化設計、模塊化/標準化體系結構設計、信息技術融合、影像定位與導航、生肌電感知與融合等關鍵技術。
——新一代機器人共性關鍵技術。引導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科院智能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埃夫特、欣奕華等企業進行產學研用緊密聯合,協同開展人工智能、機器人深度學習等基礎前沿技術研究,突破人機共存、安全控制、高集成一體化關節、靈巧手等核心技術。
——機器人相關軟件基礎技術。充分發揮中國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研發優勢,重點突破機器人操作系統、機器人通用控制軟件平臺等軟件基礎技術。
(三)區域發展重點。
依托“蕪馬合”重點區域,構建以蕪湖為國家綜合性高端智能機器人研發制造基地、以馬鞍山為特色機器人制造基地、以合肥為新一代機器人創新研制基地的產業集聚區。
1.蕪湖——打造國家綜合性高端智能機器人研發制造基地。
一是重點發展高端智能工業機器人、機器人減速器、機器人控制器、伺服電機、傳感器、機器人視覺、機器人力傳感器、AGV小車及立體倉庫、智能裝配線、智能測試系統等,推動汽車、家電等領域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商發展,支持國家工業機器人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安徽)做強做大。二是重點發展醫療機器人、導購機器人、無人船等服務機器人,打造高端服務機器人制造基地。三是重點打造與卡內基梅隆大學(CMU)、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全球頂尖機器人研究院協作共建的亞洲領先的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
2.馬鞍山——打造特色機器人制造基地。
一是重點發展中小企業用工業機器人,建設系統集成應用示范線,打造規模化機器人實訓基地滿足國內眾多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的市場需求。二是重點發展冶金、消防、電子、核電、農業、石化、公共服務等行業專用工業和服務機器人,針對有市場需要的某些空白領域,開展自主研發,提供整機解決方案,打造特色機器人制造基地。
3.合肥——打造新一代機器人創新研制基地。
一是重點發展智能機器人及機器人用視覺、力傳感器等智能裝備,打造新一代機器人科研基地,重點形成集機器人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系統集成、檢驗檢測、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二是重點發展重載AGV小車及立體倉庫系統、智能裝配生產線、智能測試系統等,增強為汽車、家電、電子等行業提供先進制造成套解決方案的能力。三是推進人工智能、腦科學、類腦智能和機器人技術融合發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深入應用,打造國內外領先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發平臺。四是重點研制全自由度持鏡機器人、婦產科舉宮機器人等特種服務機器人,突破微創醫療服務機器人多通道安全交互、高精度控制、智能輔診、聲紋識別等核心技術。
4.其他地區。
依托骨干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發展搬運、裝配機器人、系統集成,研制生產減速器、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開展機器人本體和集成的研究開發。
五、重點任務
(一)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充分利用現有創新資源要素,聚焦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重點突破前沿性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建立健全我省機器人產業創新體系,加強機器人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增強核心競爭力。
專欄8 技術創新提升工程
創建省級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建設由制造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組建的我省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面向工業機器人高速度、高精度、大載荷以及高可靠性等重大技術需求,整合人才、信息、技術、標準、資本等創新資源和要素,突出協同創新,加快突破精度補償、運動控制、協同調度、力矩等傳感技術、多信息融合與處理技術等瓶頸制約,共同攻克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并推動成果轉化,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加快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及末端執行器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制,重點突破伺服電機動態響應、過載能力等,減速器可靠性與大載荷能力等關鍵技術,推進整機與零部件并重創新,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和培育新增長點。
促進機器人企業與科研機構協同創新。通過引導機器人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組建產學研用聯合體,加快柔性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六軸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機器人的協同研發制造,積極搶占新一輪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健全機器人檢測認證服務體系。完善國家工業機器人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安徽)建設,積極開展性能、環境適應性、噪音水平、電磁兼容性、可靠性等檢測工作,形成原材料、元器件、核心零部件、整機等檢測能力,推動機器人質量與可靠性提升;支持省內機器人企業開展質量檢測,對于我省機器人本體、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企業在省內機器人行業檢驗、檢測、認證機構進行檢驗、檢測、認證的,依規給予一定經費補貼。
引導我省機器人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推動我省自主機器人技術積極融入先進標準,促進我省機器人產業掌握標準“話語權”;推動機器人企業制定高于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切實以技術標準引領質量提升;加強機器人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制造工藝標準制定,從全產業鏈綜合推進機器人標準化工作。建成安徽省機器人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并爭創為國家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引領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
(二)加強示范應用推廣。
繼續組織實施工業領域機器換人“十百千”工程,進一步推進工業機器人與生產過程的融合,支持省產工業機器人應用于企業傳統生產線及生產車間的技術改造,集中優質資源投入見效快的項目,力爭率先突破、先行示范。
專欄9 示范應用推廣工程
推動機器人在工業行業的示范應用。選擇機械、汽車、家電、電子等重點行業,加快實現省產機器人在焊接、搬運、噴涂、加工、裝配、檢測、清潔生產等方面的規模化集成應用。
加大服務機器人應用推廣力度。重點在家政、物流、醫療、養老、消防、救援等領域實施一批效果突出、帶動性強的服務機器人應用示范工程,其中在消防、危化、高層住宅小區、商場、加油站等領域推廣消防機器人;在煤炭開采領域全面推廣防爆巡檢機器人;在建筑領域推廣應用建筑墻體噴注機器人。
推進自主品牌關鍵零部件產品應用。加大對機器人制造企業和用戶企業的雙向補貼力度,重點支持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示范應用。
搭建機器人應用推廣平臺。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以龍頭企業為載體,搭建機器人應用推廣平臺,定期組織我省冶金、水泥、汽車、家電等大型龍頭企業與機器人企業開展交流,實現精準的產需對接。
(三)加快培育標桿型企業。
充分利用我省重大戰略平臺及政策資源,集聚高端要素,找準切入點和關鍵點,繼續打造“領跑者”企業集團和單項冠軍,加快形成一大批綜合實力較強、競爭力突出的標桿型企業。
專欄10 標桿型企業培育工程
著力打造“領跑者”企業集團。建立我省機器人整機“領跑者”企業培育庫,以企業創新能力、發展水平、行業地位等因素為基礎,做好“領跑者”企業入庫工作。明確“領跑者”企業入庫標準,形成動態管理機制,定期評估入庫企業,確保入庫企業的引領性、先進性與創新性。
積極培育機器人單項冠軍企業。建立我省機器人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庫,以“產業專業化、管理精細化、產品特色化、技術新穎化”為基礎合理制定“專精特新”特征突出的機器人零部件及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企業入庫標準。
(四)積極創新商業模式。
支持和推動機器人企業積極開展商業模式創新,促進企業品牌化提升、專業化增強、區域化整合、標準化管理,加快轉型升級跨越發展步伐。
專欄11 商業模式創新工程
培育機器人產業眾包眾籌新模式。發揮“互聯網+”的重要作用,引導我省機器人龍頭企業聯合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用戶企業、投資者等各方機構,構建我省機器人產業眾包眾籌服務平臺,為市場前景良好的機器人企業及創業項目提供眾包眾籌整體解決方案。運用眾包的方式提升機器人研發設計及制造的競爭力和創新力,通過眾籌模式解決項目落地過程中的融資難題。
發展機器人融資租賃模式。積極探索適合我省機器人產業特點的融資租賃模式,鼓勵各類有實力的市場主體成立機器人租賃公司或專門的租賃部門,重點開展售后回租、杠桿租賃、以租代售、委托租賃、結構式租賃等現代化租賃業務,創建多元化租金支付方式,有效消除用戶企業的資金限制與投資風險,迅速擴大應用領域和市場規模。
打造機器人后市場O2O平臺。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創建O2O服務平臺,通過O2O平臺建立及強化企業、產品及用戶的連接,加大在維修保養、二手機器人買賣與再制造等機器人后市場業務的拓展力度,積極進軍機器人藍海市場。同時,鼓勵龍頭企業向客戶提供由設備衍生出的信息服務、遠程運營維護、行業數據監管等新商業模式。
鼓勵“機器人+員工培訓”模式。支持機器人企業在為用戶提供自動化設備和方案的同時,為用戶培訓能夠操作機器設備及管理自動化生產線的技工、技術人員,并以為用戶培訓員工為契機進行產業鏈拓展,形成“點、線、面”三位一體的機器人產業服務體系。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瞄準國內外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專用傳感器等領域的先進企業,大力實施資源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精準招商,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組團招商活動,積極爭取引進和落地一批新企業、新項目。
專欄12 招商引資趕超工程
編制招商地圖和目錄。以地圖的形式展示我省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基礎、空間布局、規劃方向和政策落地情況,便于意向投資方查詢;制訂《安徽省機器人產業招商引資目錄》,引進符合目錄要求的制造業企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圍繞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專用傳感器等重點領域,積極與招商引資重點國家和地區的先進企業建立經常性的聯系機制。
堅持項目招商。積極赴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及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進行招商洽談,加快承接產業轉移項目,推動重大投資項目落地。
加強環境招商。建設完備的基礎設施、一站式的公共服務平臺,實施招商全程負責制,為每個重點投資企業提供一位全程代理員、一個服務部門和一名聯系領導,為企業的引進、投產和后續發展提供全程服務。
完善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項目,形成“龍頭企業拉動、配套企業跟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模式,對于同時引進機器人整機企業和上下游配套企業的項目,且在省內轉化投資新建項目的,依規給予投資用地布局優先考慮以及財政資金支持。
(六)加快國際化發展。
支持我省機器人企業到發達國家和地區設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通過參股、并購等方式對國外先進的機器人企業進行并購重組,推動企業產品和技術服務走出去,積極開展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以國際化、高端化引領機器人產業發展。
專欄13 國際化發展工程
推動企業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充分利用全球優勢科技資源,通過設立海外研發機構,搭建國際性創新平臺,共享人才、信息、技術等各類資源,加快開發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和產品,為機器人產業跨越提升提供重要條件。
鼓勵企業到海外并購重組先進的機器人企業和研發機構。重點支持機器人企業通過開展橫向并購,擴大市場份額,形成規模效益;鼓勵機器人企業通過開展縱向并購,強化產業鏈的整合,提升持續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
引導企業產品、技術服務“走出去”。鼓勵埃夫特、巨一自動化等龍頭企業加強自主成套機器人產品、技術服務的出口,加快機器人產業“走出去”步伐。
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機器人高端論壇、展會等活動,加強機器人領域核心功能部件和關鍵技術、產業鏈上下游、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導我省企業跟蹤全球機器人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積極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搶占國際競爭話語權。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推動。
充分發揮省機器人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職能,統籌推進全省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和推動機器人產業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實施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強戰略謀劃,指導各地、各有關部門開展相關工作,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要事項,加強對重要事項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成立安徽省機器人產業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對《安徽省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7年)》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和政策措施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咨詢意見和建議;對擬提交領導小組審議的戰略規劃、實施計劃等進行論證、評估;對國內外機器人產業發展進行跟蹤和前瞻研究,提出專業建議;開展機器人產業國際合作研究,提出交流合作的相關建議;完成領導小組委托的其他咨詢任務。
(二)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統籌相關政策資金,支持機器人用高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及驅動器、視覺識別體系、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等關鍵重點領域的研發攻關;鼓勵機器人企業開展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推廣應用等。
加大首臺(套)政策支持。對于認定的首臺(套)機器人,省財政對省內研制單位和使用單位,按規定分別給予一次性補助;完善首臺(套)裝備保險補償機制,對于本省機器人企業投保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險的,按年度保費給予一定補助。
繼續加強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推進機器人企業涉及的營改增試點政策、小微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高新技術企業15%稅率優惠等政策落實到位。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做好省“三重一創”產業發展基金中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子基金設立運營工作,共同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完善機器人產業研發轉化、捕捉尋找、路演展示、向往匯聚機制;支持機器人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自動化線改造升級;支持骨干企業海外或國內并購細分市場龍頭機器人企業或關鍵零部件企業;支持機器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機器人在傳統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示范應用。
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機器人企業進入上市后備資源庫,支持符合條件的機器人企業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對改制完成并辦理上市輔導備案登記、成功上市的機器人企業,省財政按規定給予獎勵。鼓勵機器人企業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掛牌融資,根據首次股權融資額給予一定獎勵。
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運用買方信貸、訂單融資、履約見證、技術專利抵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和方式,增加對機器人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投放,合理配置貸款期限,制定分階段放款、按訂單進度回款等用信策略,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四)加強育才引才工作。
支持高等院校成立機器人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鼓勵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等高等院校與機器人龍頭企業合作,成立機器人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推動機器人學科的發展及其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符合高端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要求、高素質復合型的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
加快培養機器人高技能人才。積極推動我省本科、高職院校、技工院校機器人專業建設,加快機器人相關專業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引導我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機器人企業通過校企聯合、定向委培、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等形式,加強機器人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機器人高技能人才國際培養計劃,定期選拔技能人才到境外特別是美國、德國、日本等機器人產業領先國家開展培訓學習。
大力引進機器人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瞄準海內外“高、精、尖”機器人技術領軍人才和科研團隊,吸納更多高層次人才攜技術項目來我省創新創業。對獲得我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項目立項的機器人團隊,省財政按規定給予科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專項資助;對我省確定立項的機器人領軍人才,符合海外留學人才回國創新創業規定的,可給予創新創業啟動資金支持,并根據項目實施績效情況給予獎補。
(五)促進區域品牌提升。
打造機器人產業特色小鎮。以蕪湖、馬鞍山、合肥等機器人產業為基礎,依托龍頭企業,規劃建設國內領先的集研發、制造、檢驗檢測、應用、培訓、工業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機器人產業特色小鎮,完善機器人產業鏈布局,塑造機器人產業的創新基礎設施載體和先進制造品牌載體。
承辦具有影響力的重大活動。積極承辦國際性或全國性的機器人博覽會、高端論壇、大賽等,形成若干定期舉辦、高規格、高層次、品牌性的重大活動,不斷提升我省機器人產業區域性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六)推動服務平臺建設。
成立安徽省機器人產業聯盟。鼓勵從事機器人研究開發、生產制造、應用服務等的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用戶單位及其他相關機構自愿聯合成立安徽省機器人產業聯盟,搭建促進全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綜合服務平臺,推動協會成員在技術、市場、知識產權等領域的合作交流,加強行業自律,提供信息共享、展覽交易、人才培訓等服務。
(七)建立統計監測體系。
委托第三方機構,建立以企業為基礎、以產品為對象的省、市、區(縣)三級的機器人產業統計工作體系,并開展經濟運行監測、信息發布、景氣預警等工作,及時發現機器人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趨勢性、苗頭性問題,為制定促進機器人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政策措施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