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551-62672521
Q Q:455743647
郵箱:455743647@qq.com
網址:www.xhylaser.cn
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7C對策
發布日期:2016-08-31 10:07:31
近期,我國加工貿易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2016年1-6月,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9.8%,拖累外貿進出口整體下降約3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口、出口分別連續18個月和16個月下降。大量企業選擇外遷至東南亞等地區而非我國中西部地區。2016年1-6月,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16.4%,降幅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
加工貿易下滑及向外轉移的原因
(一)2007年后加工貿易政策收緊。為了平衡貿易收支,2007年起,我國加工貿易進入政策收緊階段。從此,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下降而一般貿易比重不斷上升。2008年,一般貿易占比達到48%,首次超過加工貿易占比并呈現不斷上升趨勢。相反,東盟國家對加工貿易仍采取鼓勵政策。
(二)勞動力成本上漲過快。當前,中國制造業領域的平均勞動力成本是每小時3.27美元,比越南高三分之二,比馬來西亞高四分之一。預計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將在2019年分別達到越南勞動力成本的177%及印度的218%,而在2012年分別是147%及138%。同時,“五險一金”的征收比例過高,超過企業勞動力成本的40%,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
(三)產業配套不完善。相比于東部地區超過95%的產業配套率,目前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配套率不足30%。中西部地區主導產業布局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游產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較少,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資源共享度低,協作配套能力不高。
(四)物流成本過高。物流成本是制約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關鍵因素,由于中西部地區遠離出海口,直接導致運輸成本高、交貨周期長。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較大差距,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還無法做到有效銜接。與此相比,東盟國家的海港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可以通過海洋運輸降低加工貿易的物流成本。
(五)通關效率較低。中西部地區由于距離沿海上千公里,海關查驗與邊防檢查脫節,造成在內陸和沿海的重復查驗。此外,由于加工貿易起步晚,中西部地區的通關專業人才匱乏,加上政府部門缺乏通關模式與方法的創新,使得中西部地區通關效率低于東部地區,極大影響了加工貿易的發展。
(六)GSP及自貿協定有利于東盟對歐出口。2015年8月達成的歐盟—越南自由貿易協定將消除99%以上的關稅,只有一小部分稅目將通過關稅配額實行部分自由化。越南出口至歐盟的產品從協定的簽署中獲得更多的實惠。中國企業向歐盟出口相關產品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七)TPP有利于東盟承接產業轉移。2015年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取得實質性突破,美國、日本、越南等12個國家達成一致。2016年2月4日,12個國家正式簽署了TPP協議。TPP將對近18000種類別的商品降低或減免關稅。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紡織商為應對國內勞工成本上漲,或將進一步到越南擴產及進行產業轉移。
加工貿易下滑及向外轉移的后果
(一)減弱經濟增長速度。外貿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力量。加工貿易仍是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2015年,一般貿易順差只有2967億美元,而加工貿易順差達到3513億美元。一旦加工貿易持續下行,將減弱經濟增長速度,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
(二)阻斷技術外溢。加工貿易通過技術外溢,使得我國產業整體水平得到了提升。我國本土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工貿易,通過“干中學”,吸收掌握外資企業的先進技術,由此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工貿易也帶來了競爭,在示范效應和競爭效應的交互作用下,促使本土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競爭,由此推動本土企業新技術的更快吸收和創新。一旦加工貿易持續下滑,將阻斷技術外溢通道,不利于競爭新優勢的形成。
(三)加劇就業壓力。加工貿易也是吸納就業,尤其是中低端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領域。如果加工貿易繼續下滑,勢必會加劇中低端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不利于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穩定。
對策
(一)創新區域協調共進機制(Cooperation)。把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作為推進梯度轉移的工作重點,調和跨區域協同發展的利益關系,實現錯位互補。加強頂層設計,首先在全國層面建立國家跨區域協調發展管理機構,其次在各省級層面建立協調機構,隨后逐步細化到建立城市間的點對點的協調機制。各區域間協同建立規劃編制合作機制,協同打造合作示范區,促進梯度配置機制形成。
(二)探索共建產業園區新模式(Common Build)。從共建主體上來看,可以采取園區與企業、園區與政府,園區之間、政府與企業、政府與政府合作等模式;從共建方式上來看,可以采取援建、托管、股份合作、產業招商以及異地生產統一經營等模式。為建立明晰的利益共享機制,一方面,應打破現行GDP統計上的屬地原則,制定GDP指標分解和跨區域合作的政府績效考核辦法;另一方面,可采取將轉移企業的管理營銷部門留在發達地區,共建產業園區只承接加工制造部門的做法。
(三)完善產業配套體系(Consummation)。一是推動加工貿易價值鏈由水平分工變為垂直整合,加強加工貿易產業集群建設,引進和培育龍頭骨干企業,帶動一大批零部件研發、生產企業集聚,激發產業發展活力。二是依托重大項目,圍繞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形成大中小項目配套、大中小企業聚集發展的格局。三是依靠各類專業市場帶動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
(四)優化物流環境(Circumstance)。一是加強中西部地區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的建設,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二是推進“互聯網+物流”,構建物流信息互聯共享體系,加提升倉儲智能化水平。三是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五)提高通關便利化(Convenience)。一是大力發展保稅物流,形成整個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鏈條的保稅流轉。二是大力推動“區港聯動”,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三是推動特殊監管區域保稅貨物的“區間結轉”模式,取消區域間傳統結轉轉關,使企業充分享受“分送集報”“自主運輸”等多重便捷的通關服務。
(六)加大技術工人培養力度(Cultivation)。一方面,加強職業技能教育,面向產業轉移需要新增和調整相關專業,定向培養技術和管理人員。另一方面,探索由政府發起建立技術人才培養基金,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放大效應,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實現政府資源、企業培訓資源、社會教育資源三方結合,共同為知識密集型加工貿易培養和輸送人才,儲備人力資本。
(七)建立信用信息溝通機制(Communication)。一是強化公共服務支撐,依托行業協會、商會及第三方機構,搭建跨區域產業轉移信息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加強供需雙方溝通交流。二是選擇具有一定基礎,主導產業突出,有發展潛力和區域經濟帶動作用的產業園區,向其他地區提供樣本經驗。三是提升承接產業轉移投資貿易會展活動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