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551-62672521
Q Q:455743647
郵箱:455743647@qq.com
網址:www.xhylaser.cn
抓循環經濟 促產城融合發展
發布日期:2016-07-12 10:25:36
“釋放潛能、化解矛盾、順應規律需要重構科學合理的中國城市新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等單位日前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4次報告》指出,重構中國城市體系應確立“經濟競爭力強、社會凝聚力強、環境永續力強”三個目標價值。其中,城市體系的規劃要在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過程中保護環境,進而可持續地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可以認為,在新型城市體系重構中,發展循環經濟是應有之義。
那么,在城市新體系建設,特別是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如何處理循環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呢?日前,在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組委會指導、《北京參考》和《中國名牌》聯合主辦的“2016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第十一屆循環經濟論壇”上,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余鐘夫指出,把循環經濟與新型城鎮化這兩個關鍵詞放在一起是別開生面的。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重要的是要有循環經濟的思維。循環經濟的思想精髓就是可持續發展。簡單理解,新型城鎮化就是綠色的、集約的、可循環的發展方式。循環經濟和新型城鎮化的共同點就是可持續。所以循環經濟是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和題中之意。
“生態文明導向”時代開啟
圍繞“循環經濟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論壇主題,與會專家指出,隨著環境保護受重視程度日益增加,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當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
那么,應該如何詮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意”所在呢?中國環境科學院原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總監夏青認為,人的幸福最大化和環境影響最小化已經成為世界共識。歐美的綠色潮流就是以此為標準。在城鄉可持續發展上體現“新”字,就必須體現循環經濟,也就是資源利用最優化的問題。現在提倡綠色循環經濟,在提高人類創造財富能力的同時,必須兼顧資源利用最優化、人的幸福最大化和環境影響最小化這“三化”。
夏青強調,循環經濟不能總是停留在循環經濟的概念和提法上,要變成綠色循環生產力才有力量。綠色生產力需要依靠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綠色循環生產力是要連接生活、生產、生態的融合,最后形成綠色循環生產力。模式創新的核心是突出資源利用最優化,提出的概念是從搖籃到搖籃。比如餐廚廢物做成土壤調理劑,再回用到土壤。
國務院近日頒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據統計,2015年我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6.1%,已經進入城鎮化發展的中期階段。世界主要國家都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城市病,資源緊缺、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人口膨脹、經濟不協調的問題集中涌現。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玨林提出,新型城鎮化建設就是以人為本、經濟生態、“五位一體”的平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徹底摒棄過去那種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城市化道路。
那么,綠色循環經濟如何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程會強認為,在城市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在城市病集中迸發的時期,循環經濟的作用更加凸顯。循環經濟促進新型城鎮化是從小循環到中循環、大循環逐漸演變的過程,通過企業內部工藝流程改造-資源再生體系構建-園區共生體系構建-社會大循環的構成,是由小到大的漣漪效應,是逐漸擴大的過程。循環經濟是通過產業集聚實現資源、土地的集約,以及人才、信息、裝備、服務設施的集約發展,在集約的基礎上實現優化組合,最終從生產型的循環經濟到服務型的循環經濟,對整個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起到根本性的促進作用。
因此,應該實現“從物質到人、產業鏈條到體系”的升華,構建與新型城鎮化相融合的機制和模式,形成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的新模式。程會強指出,循環經濟自2004年正式列入國家發展戰略以來,經歷三個不同階段,目前正進入以生態文明為導向的新時代。
加快拓展“一體兩翼”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循環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式,新型城鎮化與循環經濟融合是新要求。中國高速的經濟發展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已經迅速地改變了中國的產業結構、城鄉格局、資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結構,對世界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十三五”循環經濟科技創新,要根據工業、農業、城鎮不同領域的要求,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針對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確定技術發展方向。
程會強指出,我國“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循環經濟重心還是放在工業循環經濟領域,典型模式是體現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方面,工業循環經濟的產業模式相對成熟。進入“十三五”階段,比較薄弱的是兩端。
如果以工業作為主體,前端的農業和后端的服務業是“十三五”期間要大力推進的循環經濟的薄弱環節,也是“十三五”期間應該著力的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他認為,在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循環經濟應該拓展“一體兩翼”。前端向生態農業拓展,后端向文化創意產業和服務業拓展,使循環經濟從生態領域向流通、消費領域自然延伸,實現循環經濟的規模化、產業化、社會化、信息化、市場化、常態化。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謝紹東認為,在我國,資源和城市社會功能高度集中,城市規劃可以借鑒國際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經驗與意見。目前國際上歸納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主要有九個特點:推進緊湊型社區;混合用地;創造一系列的居住機會和選擇;培養社區歸屬感;保護開放空間、農田、自然之美與重要的環境地區;提供多種交通選擇;創建適宜散步的社區;制定具有可預測的、公平的、合算的發展決策;鼓勵發展決策中的社區協作。這些都與循環經濟的思路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