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551-62672521
Q Q:455743647
郵箱:455743647@qq.com
網址:www.xhylaser.cn
安進:江淮汽車要做中國汽車工業的基石
發布日期:2015-01-22 15:14:46
從簡陋的地方小廠,逐步成長為集商用、乘用、動力總成、新能源為一體,國內唯一一家產品線最齊全的綜合型自主品牌廠商,安徽江淮汽車2014年5月20日迎來了建廠50周年慶。55歲的安進,江淮集團的掌托人近日在媒體圍繞“轉型”、“銹蝕門”、“新能源”這些熱點話題的追問下表示:“江淮要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基石,而不是鮮花和旗幟。”
“4547”戰略
從當時的巢湖配件廠,到如今規模的汽車大集團,江淮用了50年,正如安進所言,“這一路走來,確實不易。”江淮早期面臨的苦難主要是缺少設備、廠房,而今擺在江淮面前的是,選擇何種發展路線。沒有設備、廠房,江淮人齊心協力自己動手,總歸可以豐衣足食;而如何規劃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戰略,卻是江淮拋給安進一個人的棘手難題。一個正確決策的背后是巨大的商業價值,反之,則可能會讓企業一蹶不振。對于這一點,安進的認識或許比誰都要深刻。
從國家“十二五”戰略實施至今,宏觀經濟形勢,用戶需求特點,行業競爭態勢以及政策約束條件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也就是說,企業發展的節奏必須要和國家的整體戰略高度趨同。那么新形勢下,江淮到底應該想什么方向發展,預示巨大商業價值的轉型戰略又是什么。對此安進給出了他的答案。
安進把江淮的轉型歸結為“4547”法則。第一個“4”是指“四句話綱領”:以效益為中心,以戰略為導向,以發展為主線,以改革為動力;“5”是指“五個有”的經營方針,即有效益、有技術、有品質、有特色、有規模;“4”是指“四個轉變”即從競爭導向向客戶導向轉變,從技術導向向價值導向轉變,從制造導向向營銷導向轉變,從銷量導向向服務導向轉變;“7”是指在“十二五”期末,實現70萬兩的銷售目標,其中商用車至少45萬輛。
那么這一戰略的市場成效究竟如何,安進介紹了2013年的業績:去年,江淮汽車銷量為49.6萬輛,同比增長6.59%,銷售收入336億元,同比增長15.5%,利潤比銷售收入增長得更多,在自主品牌市場疲軟的情況下,江淮整體呈現利潤增幅>銷售收入增幅>銷量增幅的勢態。這種“江淮模式”也符合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思路。
從產品到商品再到服務
不管是德國、美國還是日本、韓國,所有發達國家的汽車工業都會經歷從最初的技術開發,發展到產品開發,最終過渡到商品開發三個階段。而中國汽車工業目前的情況是大多數自主品牌仍停留在產品開發階段,沉迷于先進技術的機械集成,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忽略的客戶的原始需求。安進毫不諱言:“之前的江淮也是如此‘人云亦云’,別人干什么,我們就干什么,而現在的JAC已經走出了這個誤區。”
“靠降價、靠促銷提高銷量,那是自欺欺人。”安進說得很直接,“瑞風為什么這么多年,經久不衰?歸根到底,還是它的各方面都貼和了消費者的需求,對客戶有使用價值,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這也正是江淮為何啟動“瑞風+和悅”乘用車雙品牌戰略的原因,它將集中優勢資源充分發揮這兩個品牌的影響力,也重構了江淮以客戶為導向的經營模式。
提到這一步的轉變,就不得不提去年江淮的“銹蝕門”事件。“表面上的原因是產品設計和制造工藝出了問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工藝體系不成熟,經營理念和實際操作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消費者的需求和滿意度,在我看來,這一點比前者更嚴重。”安進說,“如果當時消費者提出問題之后,我們能及時拿出解決方案,及時糾正,就不會有這么大的負面影響。歸根結底,癥結還是沒能深入到客戶前沿,這樣的話,內部搞再多的標準體系也無濟于事。”在安進看來,對于那次事件,江淮學到的遠比付出的多。
從產品到商品再到服務,江淮正在一步步蛻變。
商用車是根基
江淮要做中國汽車工業的基石,而江淮的基石是商用車。所以安進在去年確立了江淮“做大做強商用車,做精做優乘用車”的發展主線。
“從輕卡到底盤,包括正在發展的重卡,都是江淮的優勢資源,更是江淮吃飯的本錢,在這些細分市場上,江淮具備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安進把商用車看成江淮的“脊梁”,“也正是因為有商用車作為基礎,江淮的乘用車才可以一點點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反過來,無論乘用車有多么困難,只要商用車還在,我們就能堅持把乘用車的研發做下去,并且做精做優。”
其實,很多業內人士質疑江淮的產品線過長,但是,在安進看來,只要有利潤,有效益,并且江淮有能力做的,都可以嘗試。皮卡、高端輕卡、物流專用車……這些都在安進的規劃之內。
雖然江淮的乘用車業務起步晚,不久前又遭遇了那次危機,但是從安進對乘用車市場發展脈絡的認識上看得出,他對江淮的乘用車是有信心的。乘用車未來競爭是什么?安進認為,未來乘用車不再是車型的競爭,而是安全、節能、環保和服務的競爭,“這也是江淮下一步的戰略重點。”安進說。
不比其他汽車企業善于用合資換技術,江淮的很多研發成果都是自己“生干”出來的,但是這并不等于封閉。“早在2005年,江淮就在意大利建立了研發中心,和世界知名研發公司保持長期合作,在任何一個時間段內,江淮都有不少于100人的技術團隊在國外和這些先進的研發機構打交道。”安進說起這些便止不住,“這種方式的對外合作會讓企業有更多的話語權,國外的企業看到你有這樣的能力,才會尊重你,才會把優質的東西給你。”當然,這些工作的投入也是不菲的,據介紹,2013年,江淮的研發費用超過12億元,不過,在安進看來,這是值得的。
采訪最后,安進說,最近想抽時間,帶團隊去北京登一次長城,看一下真正的基石是什么樣。而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不久的將來,江淮既可以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基石,又能成為旗幟,一面引領自主品牌轉型變革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