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551-62672521
Q Q:455743647
郵箱:455743647@qq.com
網址:www.xhylaser.cn
2025年中國制造三大產業有望世界領先
發布日期:2018-02-23 08:32:00
近日,最新版《〈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以下簡稱“技術路線圖”)公布,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戰略咨詢委員屈賢明就2015年版技術路線圖的執行情況和2017年版的修訂情況做了詳細說明,并展望了2025年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趨勢。屈賢明說,到2025年,我國的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三大產業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世界第一,將是中國成為制造強國的一個重要表征。
國家重大戰略和規劃層面首次應用
屈賢明表示,《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聚集,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明確為10個重點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中國制造2025》對每個重點領域的發展重點和發展目標用200~300字作了簡要描述。為對其作深入的描述和細化,按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定,由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組織編制和發布中國制造重點領域升級方向綠皮書,用目錄指引,動態調整,滾動推進。
屈賢明介紹,本技術路線圖是在國家重大戰略和規劃層面的首次應用。考慮到重點領域涉及面較廣,為便于編制和使用技術路線圖,將10個重點領域細分為23個優先發展方向,按每個優先發展方向分別編制技術路線圖。
屈賢明表示,《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第一版是在2015年編制和發布的,自2015年9月發布以來,經過兩年的實踐,對引導市場和社會資源向國家戰略重點有效集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際上也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技術路線圖為行業提供重要依據
路線圖發布以來對十大領域的技術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并為相關計劃的編制提供了重要依據。
屈賢明介紹,節能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原來專注于節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兩個優先發展方向,在編制路線圖過程中,專家們充滿激情地提出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應給予高度重視,建議新增一個優先發展方向———智能網聯汽車。路線圖發布后,智能網聯汽車成了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兩年來,有眾多汽車制造企業和信息企業投入了這一領域,并取得了一批成果,路線圖起到了引領作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編制小組還在本路線圖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和擴展,于2016年10月單獨編制和發布了擴充版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
同時,一些省市(如江蘇省)也借鑒本路線圖的方法,編制并發布了本省(市)重點產業的技術路線圖,以引導本地區制造業的發展。
此外,路線圖為編制相關國家計劃提供了依據。“工業強基專項”選擇了有望在2025年成為世界領先產業的軌道交通裝備作為實施“一攬子”計劃的第一個產業,重點安排了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列控信號設備、軸承等項目。機器人路線圖中提出機器人所需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化是該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工業強基專項”和“智能制造專項”中,將擺線針輪(RV)減速器、諧波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的研發和產業化做了重點安排。在制定“智能制造專項”指南時,也重點考慮了10個領域路線圖中的需求。
路線圖還為金融機構確定優先投資支持方向提供了依據。如浦發銀行就借鑒了路線圖中各領域的發展重點,確定了投資方向。屈賢明表示,路線圖的發布在國內外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關注度較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對路線圖的宣傳、解讀力度不夠,路線圖對社會資本向重點領域的集聚作用尚未充分發揮。二是應用示范工程的實施和戰略支撐與保障措施的落地有些遲緩。三是各領域優先發展方向亟待解決的關鍵專用制造裝備這一短板,需要跨領域協同攻關方能落實,難度大。
十大重點領域創新能力將大幅提升
屈賢明表示,2017年版路線圖編制組充分考慮了十個重點領域兩年來技術發展趨勢的變化以及市場需求發生的變化,通過調研、分析、論證,并廣泛征求了各方面專家的意見,進行了修訂,保證了2017年版路線圖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戰略性。2017年版路線圖沿用了2015年版技術路線圖確定的十大重點領域及23個優先發展方向進行編制,總計400余名專家參與了編制工作,其中院士25人;共計召開80余次會議,修訂了400余處,歷時半年。
屈賢明指出,通過對2017年版路線圖的綜合分析,十大領域和23個優先發展方向到2025年的綜合水平將呈腰鼓狀:兩頭小,中間大。可以展望到2025年十大領域及23個優先發展方向將達到的狀態。
———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三大產業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世界第一,而且創新模式將由跟隨到并行,進而跨入引領。這三大重要的產業能步入世界領先,成為世界引領者,是中國成為制造強國的一個重要表征,意義重大。
———大部分領域和優先發展方向如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農業裝備、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戰略新材料等將整體步入世界先進行列,處于世界第二、第三。
———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民用航空裝備這兩個產業與世界強國仍有一定的差距。
———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高性能醫療器械兩個產業的發展前景存在較大的變數,如能采取有效、正確路徑和政策,有望進入或接近世界先進行列。
五代移動通信(5G)、綠色智能軌道交通技術、特高壓輸變電技術、高性能大型關鍵金屬構件增材制造技術等一批重大技術將實現突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十大領域的技術創新模式將出現重大轉變,總體將由跟隨向并行轉變,其中進入世界第一的三大產業,引領將成為主導的創新模式,一大批原創、獨創的技術和產品將面世。這表明到2025年十大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將提升一大步,可以基本擺脫核心技術主要依賴國外的局面。
最后,屈賢明建議,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三大有望處于引領地位的產業,要進一步分析其存在的短板和瓶頸,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確保2025年成為世界第一。
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高性能醫療器械兩個產業,都是十分重要的產業,與國民經濟安全和人民健康保障十分密切。目前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但如能抓住機遇、換道超車,仍有邁入國際先進行列的可能,應制定專項計劃。(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