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551-62672521
Q Q:455743647
郵箱:455743647@qq.com
網址:www.xhylaser.cn
陳斌: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回顧與展望
發布日期:2017-02-20 17:09:40
2月18日下午,安徽省機電行業協會新春聯誼會在合肥豐大國際酒店舉行。會上,中國機械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做了《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回顧與展望》主題演講,全文如下(有節選):
2016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回顧
截止2016年12月底,機械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8.6萬家,占全國工業的22.6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55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的21.32%;實現利潤總額1.686萬億元,占全國工業24.51%,機械工業成為全國工業領域中影響力最大的行業。
2016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特點
(一) 增速回升 超出預計
工業增加值:1-12月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9.6%,分別高于同期工業及制造業3.6和2.8個百分點,同時高于上年同期機械工業4.1個百分點。
主營業務收入:1-12月機械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55萬億元,同比增長7.44%,高于同期全國工業2.53個百分點;高于上年同期機械工業增速4.12個百分點。
機械工業146個小行業中,主營業務收入以兩位數增長的29個,占比19.86%;主營業務收入在10%以下增長的83個,占比56.85%;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的34個,占比23.29%。
實現利潤總額:1-12月機械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6860.42億元,同比增長5.54%,低于同期全國工業2.94個百分點;高于上年同期機械工業增速3.08個百分點。
機械工業146個小行業中,實現利潤總額以兩位數增長的44個,占比30.14%;實現利潤總額在10%以下增長的52個,占比35.62%;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的50個,占比34.24%。
(二)汽車拉動、電工支撐
2016年機械工業的增長主要源于汽車行業的拉動和電工電器行業的支撐。
1-12月主營業務收入:汽車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3603.55億元,同比增長13.8%,新增收入10136.29億元,占同期機械工業新增收入的59.6%。電工電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409.99億元,同比增長5.59%,新增收入3092.91億元,占同期機械工業新增收入的18.19%。扣除汽車和電工電器行業,其他機械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504.3億元,同比增長3.79%,新增收入3777.93億元,占同期機械工業新增收入的22.21%。
1-12月實現利潤總額:汽車行業實現利潤總額6894.59億元,同比增長10.63%,新增利潤662.66億元,占同期機械工業新增利潤比重為74.92%。電工電器行業實現利潤總額3627.03億元,同比增長4.95%,新增利潤171.2億元,占機械工業新增利潤比重為19.36%。扣除汽車和電工電器行業,其它機械行業實現利潤總額6338.79億元,同比增長0.81%,新增利潤50.61億元,占同期機械工業新增利潤比重為5.73%。
(三)需求引導 分化明顯
在機械工業重點監測的119種主要產品產量中,1-12月超過半數品種(76種)同比增長,市場需求倒逼企業進行產品結構調整。
主要產品產量情況(1-12月):
農業機械產品在經歷多年高速增長后高位下滑,10種主要產品有8種產品產量下降。除收獲后處理機械增長16.69%和飼料生產專用設備增長5.02%外,其他主要產品產量均同比下降,其中多年保持增長的大馬力拖拉機同比下降18.92%。
工程機械主要產品銷量從下半年開始已出現止跌回升,10種主要產品有8種實現正增長:推土機增長10.3%,平地機增長21.5%,工業車輛增長13%,壓路機增長15.1%,攤鋪機增長9.26%,挖掘機增長19.3%,汽車起重機增長4.76%,混凝土機械產量增長5.28%(統計局數);裝載機下降8.43%,隨車起重機下降3.13%。
儀器儀表產品產量中,電工儀器儀表增長18.54%,汽車儀表增長7.71%,光學儀器增長23.98%,工業自動化儀表與控制系統增長2.0%;試驗機下降10.67%,分析儀器及裝置下降1.57%。
石化通用機械產品產量中,泵增長2.67%,風機增長16.96%,氣體壓縮機增長10.82%;石油鉆井設備下降12.2%,煉油、化工生產專用設備下降13.63%,氣體分離及液化設備下降16.91%。
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累計同比增長30.3%,其中大氣污染防治設備增長29.65%,水質污染防治設備增長37.04%,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同比增長4.75%,噪聲與振動控制設備同比增長5.56%。
電工電器產品產量中(發電設備中心),全國發電設備機組生產完成11453.74萬千瓦,同比增長8.4%。其中:水電機組完成867.48萬千瓦,同比下降19.4%;火電機組完成8384.63萬千瓦,同比增長14.4%;風電機組完成1861.63萬千瓦,同比下降9.3%;核電機組完成340.00萬千瓦,同比增長214.8%。出口機組共88套/994.39萬千瓦(按發電機計)。
哈爾濱、東方、上海三大集團生產發電設備7960.58萬千瓦,占全國發電設備產量的69.5%。
電工電器產品產量中,在國家重點輸電通道建設項目、加快配電網建設改造以及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拉動下,輸變電相關產品保持增長,變壓器增長8.01%,電力電容器增長12.99%,高壓開關板增長16.41%,11萬伏以上高壓開關設備增長20.95%,電力電纜增長1.62%,光纜增長13.19%等。大型變壓器下降5.91%,互感器下降40.79%。
內燃機產品產量中,發動機產量累計完成22.6億千瓦,同比增長11.21%,其中汽車用發動機在整車產銷增長的帶動下,完成19.73億千瓦,同比增長12.75%。
重型礦山機械產品產量中金屬軋制設備同比增長1.23%,礦山專用設備增長3.37%;金屬冶煉設備下降16.75%,輸送機械同比下降4.75%。
機床行業主要產品產量小幅回升, 金屬切削機床同比增長2.26%,其中數控金切增長5.07%;金屬成型機床同比增長4.34%,其中數控成型同比下降1.07%。
汽車產銷量高速增長。全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11.9萬輛和2802.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4.5%和13.7%。中國品牌的乘用車全年共銷售1052.9萬輛,同比增長20.5%,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2%,比上年同期提高2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全年生產51.7萬輛,銷售5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1.7%和53%。商用車已經擺脫了負增長,恢復性增長趨勢顯現。全年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369.8萬輛和365.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0%和5.8%。其中:載貨車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2%和8.8%。1.6升級以下排量乘用車保持增長。全年共銷售1760.7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21.4%,占乘用車銷量比重的72.2%,比上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 摩托車整車累計生產2390.69萬輛,同比下降5.48%。
(四)應收賬款 居高不下
應收賬款:截止12月底機械工業應收賬款為40771.6億元,同比增長9.98%,高于同期全國工業9.61%,同時高于上年同期(8.59%)水平。應收賬款占機械工業流動資產合計的比重為32.46%,比上年同期占比(32.23%)上升0.23個百分點。
存貨及產成品:存貨和產成品增速緩慢上升。截止12月底機械工業存貨為24798.65億元,同比上升5.01%,高于上年(0.78%)的水平;其中產成品9986.01億元,同比上升7.11%,高于上年(3.67%)水平。
機械工業各項費用(1-12月):銷售費用同比增長7.45%,高于上年同期(1.03%)6.42個百分點;財務費用同比下降5.15%,低于上年同期(1.21%)6.36個百分點,其中利息支出同比下降5.67%;管理費用同比增長7.44%,高于上年同期(5.64%)1.8個百分點。
機械工業財務指標(1-12月):資本保值增值率方面,機械工業為109.53%,高于全國工業(108.18%)1.35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方面,機械工業為53.83%,合理水平,低于全國工業(55.79%)1.96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方面,機械工業為6.87%,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方面,機械工業為7.39%,同比下降0.13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方面,機械工業為1.95次,同比略微下降。
(五)外貿出口 降幅收窄
1-12月機械工業進出口總額6474.5億美元,同比下降2.86%,進口2727億美元,同比下降1.82%,出口3748億美元,同比下降3.6%。
值得關注的:
一是占全行業出口比重近50%的三資企業,2016年出口增速持續負增長,1-12月同比下降3.6%,比年初降幅(18.22%)收窄14.62個百分點。
二是出口占全行業比重達40%的民營企業,以往出口都是以兩位數增長,自去年以來開始逐月回落,2016年1-12月同比下降0.12%,低于上年同期0.57個百分點。
三是出口大省江蘇、浙江、廣東三省合計占機械工業出口總額大體60%,2016年以來三省出口增速均呈現持續同比下降。1-12月三省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1.42%、5.37%和4.46%,對機械工業出口形成較大壓力。
(六)投資增速 降至新低
2016年1-12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1%,制造業同比增長4.2%;機械工業投資僅增長1.7%,創2008年以來同期增速新低;機械工業分別低于全社會及制造業投資增速6.4和2.5個百分點。
實際資金到位情況:1-12月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到位資金不理想。企業自籌資金43694.87億元,同比下降1.319%,連續6個月同比下降。國內貸款3264.32億元,同比下降13.54%,連續7個月同比下降。
用于設備工器具購置的投資:2016年1-12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用于設備工器具購置的投資僅完成111860億元,同比增長2.1%。2016年1-12月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中,用于設備工器具購置的投資僅完成20272.44億元,同比下降1.71%。機械工業是以生產投資類產品為主的行業,投資類產品約占全行業的近80%,全社會固定資產和制造業投資以及機械工業投資增速下滑,將對今后幾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產生極大的影響。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機械工業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積極探索行業發展的新路徑。在《中國制造2025》及相關政策的引領下,增長速度出現回升,發展態勢總體平穩。與此同時,隨著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行業發展面對的市場環境依然嚴峻,行業內部深層次的矛盾愈加突出,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更加繁重。
2017年機械行業面臨的主要機遇與挑戰
政策措施落實之年 利好因素機遇眾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自《中國制造2025》出臺以來至2016年11月25日,國家公開發布的相關政策文件達119件。
在國務院相關部委文件中,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13件,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8件,強化工業基礎能力2件,加強質量品牌建設4件,全面推行綠色制造8件,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8件,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8件,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1件,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1件,深化體制機制改革13件,營造公平市場環境2件,完善金融扶持政策9件,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22件。
國家還出臺了“機械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快技術創新、實施專項工程、優化產業結構、完善技術標準、增強企業實力、加快“走出去”步伐等六大重點任務和優化市場環境、加大財稅支持、完善配套政策、提高管理水平、發揮協會作用等五項保障措施,為機械工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提振全行業的信心和決心。
六大重點任務之加快技術創新
1、依托智能制造專項。2015、2016兩年共安排226個項目,總投資343億元,其中有機械工業129個項目。2017年,在流程制造、離散型制造等方面新遴選90個左右試點示范項目,制修訂50個以上智能制造標準,培育10個以上主營收入超過10億元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2、依托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2016年安排專項建設基金1196億元支持了685個項目。2017年繼續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抓緊開展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投放,推動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發起設立和投資運作。
3、依托工業強基工程。2016年安排機械行業強基工程47個方向、61個項目。2017年在部分領域選擇20項左右基礎零部件、15項左右先進基礎材料、10項左右基礎工藝,實施“一攬子”突破行動。
六大重點任務之實施專項工程
1、組織開展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重點支持長期依賴進口以及“中國制造2025”戰略產業亟需裝備的研發生產。有關部門正在制定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實施方案。
2、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專項,已通過概算調整,并設立了“換腦工程”,優先支持與“換腦工程”相關的共性技術,試驗檢測、應用示范等工作重點圍繞國防軍工領域關鍵零部件加工,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實現國產數控系統的規模化應用。
3、實施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大專項,相應組織機構已經成立。關鍵在于相關的產業政策。
4、高端裝備創新工程。聚焦《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機械行業的重點是開展智能制造、核心軟件、工業互聯網等關鍵技術裝備的集成應用。實施先進軌道交通、智能電網、數字診療、智能農機等。
六大重點任務之優化產業結構(新興產業、服務型制造)
發改委繼續實施工業機器人關鍵技術產業化。
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發布《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
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組織實施了增材制造、激光制造、智能機器人、智能農機裝備、數字診療裝備、重點基礎材料等一批重點專項。2016年已完成立項,2017年項目已進入評審階段。
發展服務型制造,工信部、發改委、中國工程院已聯合下發了《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
為貫徹落實指南,中機聯制訂并下發了《機械工業發展服務型制造的指導意見》。
2017年,工信部啟動服務型制造專項:遴選發布示范企業30家、示范項目60個、示范平臺30個。
六大重點任務之完善技術標準
質檢總局到去年底止,發布了工業基礎領域國家標準150項,制造業重點領域國家標準200項。發布實施國家計量技術規范1599項,已批準建立國家計量基準標準183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4.4萬余項、計量標準10萬余項。研制一批裝備制造業國家標準;對高檔數控機床,依托主機和龍頭企業,開展高檔數控機床和關鍵功能部件標準研制,推進綜合標準。對農機,圍繞全產業鏈完善結構優化、指標先進、符合國情的農機裝備標準體系。制訂基礎共性、關鍵技術和重點行業指標,構建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已下發《推薦標準集中復審工作方案》,全面復審機械工業標準。
工信部全面復審機械工業標準,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標準。
六大重點任務之增強企業實力
鼓勵機械基礎件、機床、儀器儀表等結構性產能過剩行業,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
明確鑄造、內燃機、緊固件、電鍍、熱處理、農用機械等行業的規范條件,提高質量標準要求,引導過剩產能以及不符合規范條件且長期虧損、扭虧無望、資不抵債的企業逐步退出。
工信部已頒布并實施實施鑄造、內燃機、緊固件、電鍍、熱處理、農用機械等行業的規范條件。
六大重點任務之加快“走出去”步伐
國家發改委持續推進鐵路、電力、工程機械等重點行業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進產能合作重點項目實施。以制造業和工業園區為重點打造境外生產基地,推進產能合作重點項目實施。
商務部推進重大產能合作項目,加快“營建一體化”工程,引導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帶動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2016年1-9月共備案境外投資項目10525項,核準66項。支持符合產能合作方向的重大項目,安排資金6億元。
財政部利用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項目予以支持,促進國內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機械工業企業可申請支持。
科技部向社會公布《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
五項保障措施之優化市場環境
發改委組織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查處價格壟斷行為和不正當價格行為。
商務部修訂《國務院關于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建立公平競爭審查部內工作機制,責任落實到位,為機械工業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工商總局加強執法工作,嚴厲查處機械行業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查處仿冒、侵犯商業秘密等行為,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
知識產權局深入開展“護航”“閃電”專項行動,強化機械工業相關領域執法辦案工作。
五項保障措施之加大財稅支持
財政部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逐步完善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優惠目錄,并實行動態調整。
海關總署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調整完善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和有關商品目錄。
工信部配合財政部等部門修訂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將已有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三個目錄”、擴大至重大技術裝備重點領域,對企業購置并實際使用重大技術裝備關鍵配套基礎件,按裝備采購額的10%抵免企業當年應納所得稅額;當年不足抵免的,在以后5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
五項保障措施之完善配套政策
工信部1月3日正式發布《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推廣指導目錄(2016年版)》
銀監會鼓勵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機械工業轉型升級的信貸投放。創新支持機械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合理配置信貸資源,支持企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升級。
2016年,工信部通過對170項參保補貼項目的保費支持,撬動了超過340億元的項目金額。
保監會逐步增加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公司數量,探索實行更加靈活的承包機制。
農業部組織召開全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情況座談會,督導各地做好補貼實施管理工作,做好信息公開、違規查處等工作,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積極探索促進農機報廢更新的長效機制。
能源局研究落實首臺能源重大裝備示范應用的支持政策,依托能源工程項目,推動關鍵能源裝備的示范應用和推廣。
國資委建立中央裝備制造業企業裝備產品購銷情況季度報告制度。研究制定了國有資本預算振興機械裝備制造業的有關支持政策。
五項保障措施之提高管理水平
國資委對央企機械裝備企業“兩金”占用情況進行梳理,要求各央企加大力度催收存量應收賬款,嚴格信用管理。推動產業鏈內央企之間加快清欠,集中清理壞賬、呆賬。去年累計壓減機械行業幾家企業等應收賬款140余億元。
人民銀行進一步提高應收賬款融資信息合作服務水平。
五項保障措施之發揮協會作用
聯合會多次向國務院領導及各有關部門提出建議:企業“走出去”,行業信息服務必須先走出去。建議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主要行業協會在國外設立長期駐在的非營利性機構,以了解和掌握當地國家產業投資、生產經營等所涉及的政治、經濟、稅收、市場以及進出口等法律、法規、政策和當地文化、消費等方面的信息情況,為行業企業走出去提供投資設廠、生產經營和市場銷售等資訊服務,協調可能出現的糾紛問題。起到溝通當地政府部門,服務行業企業的作用。
機械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在行業經濟下行壓力加劇,轉型升級步入攻堅階段出臺的。瞄準機械工業發展中的短板和矛盾癥結,出臺了指導性、針對性、操作性都很強的政策性文件。這既是對“十二五”機械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政策的延續,也是對“十三五”機械工業發展的具體部署和要求。其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都是今后一個時期的行動綱領,也是行業組織服務企業的最好抓手。
供給改革深化之年 經濟運行挑戰嚴峻
2016年機械工業重點聯系企業累計訂貨額擺脫了上年持續下降的趨勢,累計訂貨實現了正增長,但訂貨形勢不穩定,訂單質量不高。
汽車行業作為機械工業的支柱產業,其帶動作用舉足輕重,但因政策多變,起伏波動較大。
電工電器行業作為機械工業第二大行業,一直起到中流砥柱作用。進入“十三五”將面臨嚴峻挑戰。2016年電工電氣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回落到5.59%,2017年很難維持到去年的增長速度。
石化通用行業作為機械工業的第三大行業。近年來受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的影響,投資也在大幅下滑,經濟增長在低位運行。
工程機械行業總體上依然困難,尤其是大中型企業效益下滑局面尚未改變,在工程機械行業中統計的前10家重點企業大部分虧損。雖然整個行業開始觸底回升企業產能利用率只有30%左右,施工單位設備利用率也是30%左右。
重機行業開工率下降,企業多數單班生產,大型熱加工車間存在開開停停,大型骨干企業生產、訂貨下滑嚴重。行業呈現一部分企業平穩,一部分企業虧損,一部分轉產或停產。
2017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展望
汽車行業增速受政策效應遞減和2016年高增長基數影響,將會降為個位數;電工電器行業增速也將略低于2016年,其他行業受利好政策影響和結構調整的推進,部分行業已出現企穩回升的苗頭,增速會好于2016年。
2017年機械工業將延續上年趨穩向好的態勢,行業運行保持平穩增長,但增速將低于2016年。預計全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在7%左右,主營業務收入和實現利潤增速在6%左右,對外貿易出口總額保持去年水平。
作者:陳斌,曾在六機部、國家經委、國家計委、國家發展計劃委、國家發改委工作35年,從事造船、汽車、機械、裝備以及工業行業管理工作,退休前任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司長。現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