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551-62672521
Q Q:455743647
郵箱:455743647@qq.com
網址:www.xhylaser.cn
補貼不應是企業的盈利工具
發布日期:2016-08-15 10:12:50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騙補的核查最終結果還未公布,眾泰汽車居然“頂風作案”,近日被經銷商實名舉報涉嫌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來自江蘇宿遷的眾泰經銷商稱,眾泰汽車為了拿到新能源補貼,在國家大力查處騙補之際,大量生產眾泰新能源“云100”早產車。由于車輛生產日期與全身玻璃相差3-5個月,車管所為此拒絕車輛過戶,導致大量車主無法上牌。不過,在眾泰汽車的官方聲明中,否認了騙補的說法,并表示之所以全車玻璃生產日期與整車生產日期不符,是因為設備人員在調試玻璃日期噴碼設備時操作失誤造成的。
眾泰汽車是否真的存在騙補我們暫且不論,不可否認的是,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確給眾泰汽車帶來了不少收益。數據顯示,2015年眾泰旗下“云100”純電動車營業收入達到14.08億元,占眾泰汽車主營業務收入的10.26%。此前,金馬股份曾計劃收購眾泰汽車,從金馬股份披露的收購報告書得知,2014年和2015年,眾泰汽車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66.20億元、137.4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和9.09億元。而眾泰汽車2014年和2015年獲得的新能源財政補貼分別為4.43億元和11.41億元,所獲補貼分別占當年營收的6.69%和8.3%。
不僅是眾泰,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扶持,讓不少汽車企業日子都“過得不錯”。比如在新能源領域燒錢多年的比亞迪,其收益就直接反映在了財報上。前幾年,受到合資品牌汽車價格不斷下探、各地限行限購政策影響,自主品牌市場受到很大擠壓,2012年比亞迪凈利潤僅為8137.7萬元,同比下降94.12%。不過,2015年比亞迪的凈利潤達到了28.23億元,比上年大幅增長551.17%;今年一季度,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202.85億元,同比增長32.74%;凈利潤8.51億元,同比增長603.38%。有數據顯示,比亞迪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約6萬輛,但其營收與年銷量38萬輛的燃油車板塊不相上下,新能源汽車的利潤到底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
在商用車領域,得益于新能源客車銷量的增加,2014年還是虧損1.45億元的亞星客車在2015年就實現了扭虧為盈。其年報顯示,2015年公司緊跟國家戰略和政策導向,抓住了新能源市場爆發式增長的機會,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6.81%,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扭虧為盈,實現2020萬元,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雖然為負值,但同比大幅好轉。
國家在推廣新能源汽車上的補貼力度相當大,包括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兩大部分,而大部分地方補貼與國家補貼實施1∶1的比例發放。根據目前的政策測算,一輛新能源汽車最高可獲100萬元的補貼。正是如此誘惑,才讓一些不法企業和商家聯合起來通過“騙補”來實現盈利。
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34.05萬輛,銷售33.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政策的驅動讓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也讓有些人開始想方設法鉆空子來套取補貼獲得收益。中央電視臺曝光的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在沒有現車的情況下,大量虛報合格證,并獲得牌照,再通過與“客戶”串通,相互配合以騙取財政補貼。2015年上半年該公司只報備了25輛車的合格證,但12月單月卻報備了近3000輛車。
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的亂象已經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今年1月21日,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和發改委四部委聯合發布通知,決定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情況及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核查,并開始了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騙補調查。
發展初期,通過扶持政策來幫助推廣新能源汽車無可厚非。不過,政府的補貼應該是用于補貼企業研發新能源汽車時的技術成本和營銷成本,而不是企業的利潤。但補貼太高卻讓企業直接獲利,比如處于“騙補”重災區的6~8米客車,其技術門檻并不高,針對一輛車的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加起來,數額已經高于成本。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無不是在摸爬滾打中成長壯大的,僅依靠補貼就輕松獲利將使企業成為“溫室里的花朵”。補貼總有一天是要退出的,到那個時候,某些曾依靠補貼獲利的企業還能占領多少市場呢?